“真诚”二字必不可少
记者:请您具体谈一下新闻发言人的责任?
王旭明:我用16个字来概括当代中国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和使命,这16个字就是“传达信息,提升理念,引发深刻,丰富情感”。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国情下,公众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是模糊或不清楚的,这时候需要新闻发言人通过发言来提升公众对某一些问题的认识水平。专业领域的新闻发言人具有对其行业内知识进行大众普及的责任,这就是“提升理念”。“引发深刻”是指通过对理念认识的提升,引发公众对社会、人生或某个问题的深刻认识,这是逐层深入的。
记者:除了这16个字的职责,您认为新闻发言人还需要具有什么重要素质?
王旭明:这16个字是通过什么完成的呢?实际上,新闻发言人无论掌握什么技巧,有两个字必不可少,就是“真诚”,这是新闻发言人应有的态度。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说的是教育,但也完全适应于每一位无论级别高低的官员,因为每一位官员都应经受这样的教育洗礼,都应将这样的理念植入心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温家宝总理在突发事故中真诚对待受伤者和伤亡者家属值得所有官员学习。这一切在很多官员看来可能就是“对不起”、“道歉”几个字,殊不知这里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具体鲜活的内容。
记者:如果要承担起16个字的责任,做到“真诚”,新闻发言人需要做哪些工作?
王旭明:新闻发言人主要就是两个工作,一是事实,一是态度。新闻发言人首先要提供基本的事实,而且要表达基本的态度,这两点是核心。新闻发言人要以事实胜于雄辩和恳切的态度对待媒体,清楚的就说清楚,不清楚的就说待查;该认错的就认错,即使不是自己的错误的也要协同有关方面解决。如果一个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质疑,提供的是模糊的事实,说明的是不准确的情况,表达的是模棱两可、爱憎不明的态度,这就是比较失败的新闻发布会。
记者:一个成功的新闻发言人应该是怎样的?
王旭明:我认为新闻发言人分为两种境界,第一种是在提供信息方面做到8个字,“及时准确、全面有效”。第二种境界就是做到“形象具体、生动感人”。温家宝总理在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说,在事故发生以后,胡锦涛主席当即指示要把抢救人放到第一位,我得到这个消息,立即给铁道部负责人打电话,他可以证实我只说了两个字就是救人!温家宝总理在说这段话时,没有用抽象化的“党中央、国务院”,而是用具象化的“胡锦涛和‘我’”,显得形象具体、生动感人。无论是作为一个官员还是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温家宝总理的发言都是无可挑剔的。而他面对媒体的这种真诚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表达,完全不是靠简单的技巧和一般化的培训所能完成的。
信息态度都需要公开
记者: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项国际通用的制度,您怎样看待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
王旭明: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历史,有专人从事此行业,我们在制度上还不够完善、在方法上还不够科学、在人员上还比较缺乏,我们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我觉得要充分借鉴国外新闻发布的经验,来促进我们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我们除了重视培训,更应该重视选拔,要把一批适合从事新闻发言人的同志选拔出来,适度延长他们在这个岗位上的时间。为今后我们国家走新闻发言人职业化的道路积累经验。
记者: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其中有不少涉法类事件。在您看来,在涉法类突发事件的公布过程中,新闻发言人应注意哪些问题?
王旭明:现在涉法问题很需要司法战线的同志、新闻发言人站出来讲道理、摆事实。这些年来,很多公众对法治工作不了解,法律行业的信息亟需公开,其中包括信息的公开和态度的公开。我们缺乏信息的公开,有关部门更缺乏态度的公开。如达芬奇家具,我们听不到有关部门对此事的态度,很多群众关心的大是大非问题得不到解释,这就造成了是非不辨、认识模糊、好坏不分、谣言四起。
记者:在应对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夹杂的大型突发事件时,我们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王旭明:我在《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中提到,这个发布会准备不充分,信息不明确,态度不明朗。如果要开这个发布会,也不该由新闻发言人一个人开,应该由部长、副部长开,或者由具体负责人开。
我对大型突发事件的应对有3个建议:第一,今后但凡发生突发事件,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事故所在地区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如无特殊情况,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凡不在事故现场或言语不当的都要向组织交代清楚并作出组织处理。
第二,今后凡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和地区必须及时拿出一份负责任且能够代表部门或地区的正式表态,在第一时间里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第三,今后从省地市县到乡镇,从中央部门到地方各部门和企业,凡发生重大灾难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领导和新闻发言人必须出席新闻发布会并面对媒体回答问题,不能出席的要对媒体说明情况,否则要追究责任。
《法制日报》记者 范传贵
《法制日报》实习生 严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