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记者走访了北京地区近10家高尔夫球场,发现这些高尔夫球场无一例外使用地下水,而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北京高尔夫球场总的耗水量将近4000万立方米。这意味着北京近60家高尔夫球场,一年耗水相当于10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水。
就在几天前,媒体报道,近两年大连金州区三十里堡的村民们每天只有两次供水,有时甚至是一次,而供水的水质也得不到保障,只能用来洗衣洗菜。村民的饮用水完全靠购买桶装矿泉水来维持。但就是在这么一个缺水的村庄周围,却有着一个占地约4000亩的高尔夫球场,每天消耗着大量的水资源。业内人士称,像大连地区的高尔夫球场平均每浇灌一平方米的草地,需要消耗500升的水。对此,村民们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一边是高尔夫球场大量用水,一边是农民吃水困难,大连出现的这种尴尬局面,其实早在项目建设之初就可以预见和避免。在高尔夫球场项目开建伊始,有关部门是否考虑到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高尔夫球场这样的商业用水大户,有关部门有没有建立合理的水费收取标准?在球场用水和居民用水发生矛盾时,有关部门有没有充分考虑民生?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这些问题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考虑和处理。北京的高尔夫球场用水是不是影响到居民用水不得而知,但耗水量这么大的项目应该考虑对民生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
除了高尔夫,在其他领域中,上项目搞建设缺乏冷静思考和民生考量的现象并非个别。在有些地方,每年新上马的几乎都是一些大拆大盖的工程——不是盖大楼就是建大桥,而这些大楼大桥真正的寿命不过几十年甚至是十几年,而且每年还要“缝缝补补”,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体会到相关部门的激情和干劲,但同样能感受到其中的浮躁和功利。有的地方讲发展求成绩,这种追求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妨放慢些脚步、放远些目光、放松些心态。在审视一个项目时,哪怕这个项目会带来大量的经济回报,也要从长远出发,科学评判、仔细权衡,多作一些成本分析,多考虑一下老百姓的感受和需要,三思而后行。
当然,要做到上面这些,光有决策者的自觉还不够,更需要相关制度的支持。尤为关键的是,对决策者的政绩考核不能一概以GDP论英雄,而要多听听民意,多一些民主监督。(于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