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推出新举措。
在2008年面向全国公选百名厅处级干部之后,广东竞争性选拔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省市、县两级机关通过竞争方式选拔委任制局(处)级以下领导干部3467名,占新提拔委任制领导干部的三成以上。深圳、汕头、阳江等地,市直机关新提拔班子成员通过竞争方式产生的超过1/2,河源、珠海、茂名等地超过1/3。在121个县(市、区)中,县(市、区)直机关新提拔班子成员通过竞争方式产生的已达600多人,占新提拔总人数近1/3。
竞争选拔工作正在从市、县直机关班子成员向机关中层干部延伸。今年上半年,各地市直机关共有1669人通过竞争选拔成为中层领导干部,占新提拔人数的53.6%。而县直机关中有1084人通过竞争选拔成为中层领导干部,占新提拔人数的21.9%。
继2008年“大评委制”为各兄弟省份借鉴之后,我省各地今年又先后探索视频直播、群众监督、资历量化评价、心理测评等机制,重分不“唯分”、重票不“唯票”,避免以一张试卷、一场演讲论英雄。这也使广东竞争性选拔的工作在制度上得到更进一步完善。
探索
公平赛马引来“过江龙”改变过去有些地方干部“派不进”“调不出”现象
7月16日,南方科技大学发布消息称,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覃正正式受聘担任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今年4月底,深圳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将组织公选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消息一出,引发各方关注。而5月底的公示通告,包括覃正在内共有9人进入最终的入围竞争。
与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职位一同公示的,共有7个职位,最终入围竞争者24人。
官方资料显示,包括覃正在内的9名候选人均具备博士学位。除纪震、韩蔚及深圳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刘剑洪来自深圳本土高校外,其余6名候选人均为外地高校的院长、副校长。
据了解,今年以来,深圳新提拔局级干部48人,通过差额选拔24人,其中公推11人。今年上半年深圳市新提拔的委任制领导干部通过竞争方式产生的,市直机关是75.5%,区直机关是41.2%,均超过了中央和省委的比例要求。
根据这个要求,今年新提拔的委任制干部通过竞争方式产生的,省市直机关和县直机关一般不低于1/2和1/3。
覃正是近年来广东公选潮的一个缩影。来自江门的数据显示,通过竞争选拔,江门近年来引进了一批“三外”人才。一是区域外人才,几年来引进外来人才20人,约占竞争性选拔干部总数的10%,其中公选的7名副市(区)长全部为外地人;二是体制外人才,吸收体制外的优秀人才14人,占7%;三是部门外人才,来自本部门单位以外的占公选干部总数近7成,使干部来自“五湖四海”,优势互补,有效避免了近亲繁殖、裙带关系等问题。
干部职位不属于哪个地区所有,更不属于哪个部门所有。公选的推行大大改变了过去有些地方存在的干部“派不进”、“调不出”的现象。广东省委组织部发布的信息显示,仅2008年省市县联合公选的百名厅处级领导干部当中,84人为外省籍,一半以上来自省外、市外单位。
PK过程网络视频直播阳光操作打消神秘感,“打招呼”、“做工作”明显减少
竞争性选拔干部让现任深圳市审计局长的陈倩雯自认赶上了一个好时候:2004年,深圳采取公选的方式,选拔16位党外局级干部,她赶上了。2010年,深圳一次性拿出8个重要的正局级领导岗位公推选拔,她又赶上了。
在这8位正局级干部中,有两位是自荐成功的,陈倩雯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无党派人士,陈倩雯担任市政府部门正职,无疑更能彰显广东选人用人的公正公平。
去年以来,广东各地在推进竞争性选拔的过程中新招、实招不断,助力全程监督,使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机制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制度化水平。
在陈倩雯们还没走上“赛马场”时,或许还抱着心中的“老皇历”,以为干部选拔任用有多“神秘”。当陈倩雯们走上“赛马场”时,全程录像、票决结果当场公布等阳光操作,一举打消了这种“神秘感”。
不仅如此,在组织考察中深圳市还创新采用“两票制”,在发放《民主测评表》的同时,发放《拉票贿选情况调查表》,深入了解考察对象和所在单位遵守组织人事纪律的情况。对公示期间收到的投诉认真进行核查处理,有3人经核查后被取消了拟任人选资格。
作为公推面试评委,深圳市党代表刘晓东认为,这为特区创新之风吹出了一股清新之风。
今年5月16日、17日,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处级干部分类公开选拔工作提名推荐大会,选拔正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20人、副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25名。
这些干部上台述职、PK过程,全程网络视频直播。
黄埔区委书记陈小钢表示,“去年,我们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向区内各单位公开,过程中收看的干部人数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今年,我们继续采取视频直播的方式,有很多单位一早就在准备组织集中收看。在干部任用问题上,各方面的‘打招呼’、‘做工作’明显减少了。比如在有职位空缺的情况下,单位正职和分管区领导可以根据后备人选名单,更加主动地向区委组织部门要人,这种做法实际上促成了一种干部任用的双向选择机制。”
推行“民意先决”机制“民意缺位的公选,不是真公选”
在今年的换届中,省委组织部明确要求,民意不高的干部不得重用。
“民意缺位的公选,不是真公选。”今年4月,佛山市委组织部发出公告,公开选拔13名处级领导干部,其中面向全国、全省公选6名,面向市内公选7名。
在这次公选中,佛山将民意作为“阳光公选”的突破口,贯穿在选拔、评价、监督的各个方面。
其实,早在2008年9月,佛山市南海区公开选拔狮山镇、大沥镇办事处副职干部时,即采用了“民意先决”的方法:先组织所在镇全体公务员、后勤单位负责人、村书记对报名人选进行民主推荐,获得民主推荐票数前10名的干部方可进入笔试环节。面试后,按照职位与人选1∶3的比例进行第二次民主推荐,保证选拔的群众基础。
4月11日,佛山在今年的竞争性选拔中推行“民意先决”机制。
佛山市委组织部表示,在最近两次较大规模的处级干部公选中,在设置考官组的时候,就引入群众评委。群众评委由选拔职位所在单位的20名左右干部群众组成,群众评委可推荐人选,推荐结果作为选拔的参考,提升单位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也加强了对考官组的监督。
除个别专业性强的岗位上,各职位考官组除1名担任主考官的市几套班子领导和1名本单位正职外,其余考官均在面试前抽签确定,其中包括来自基层工作一线的“两代表一委员”,保证在考场上体现民意。
这种被称作“考官+群众”的评判模式使公选更有公信度。
引入履历资历量化评价做到重分不“唯分”、重票不“唯票”
具有基层工作经历加1分;正科级领导职务,或镇区担任机关中层正职(限职位组二)加1分;近3年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每项加1分,累计不超过2分);近5年获市级表彰奖励(每项加1分,累计不超过2分);近5年获省级及以上表彰奖励(每项加2分,累计不超过4分)……
8月4日,中山市委召开镇区新一届(任)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会议,历时2个月公推遴选产生的25名镇区领导班子副职人选也随之亮相。而首次引入的履历量化计分制度,将7名综合考评成绩优秀的干部拉下马来。
如何做到重分不“唯分”、重票不“唯票”,不以一张考卷、一场演讲“论英雄”,让德才兼备者从竞争性选拔中脱颖而出,避免“考霸”驰骋“赛场”,这是长期以来检验竞争性选拔实际效用的问题之一。
过程公平,结果也要公平。如何在过程与结果之间达到总体的平衡?去年以来,广东开始在竞争选拔中引入履历、资历量化评价体系,应对这个老难题。
除了中山,我省广州、深圳、佛山、江门、惠州等地,也在去年以来的公选中相继设置了“人岗相适度测评”环节,对照相应岗位的要求,对干部的学习工作经历、专业素质等进行匹配性测评。
如,广州市黄埔区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分类公开选拔工作中,在资深科级干部后备人选选拔中,对初步人选进行绩资评分,包括年度考核情况、特殊贡献、专项工作等多个具体指标,而受到诫勉、通报批评、问责、处分的则被扣分。年资得分累加绩资得分,取前15名进行考察。
又如,深圳出台公开推荐选拔领导干部履职评价细则,对干部的平时表现、获奖情况、工作及学习经历、后备干部等情况进行量化评价,树立了注重干部工作实绩和平时表现、备用结合、向基层倾斜的选人用人导向。在确定考察对象环节,深圳市委常委会不仅考虑推荐得票和分数,还注意结合干部的综合素质、选拔岗位的要求等因素,不简单地“以票取人”或“以分取人”。
-点评
竞争性选拔走向制度化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是十七大的明确要求。前不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前年底,中央组织部颁发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要求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省委专门制定了实施意见并要求,新提拔的厅局级以上委任制领导干部通过竞争方式产生的,到2015年要逐步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早在200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履职广东不久即启动了公选百名厅处级领导干部。他在2008年初召开的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扩大民主,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
近几年来,广东不断推进竞争性选拔向纵深发展,不仅厅局级职位拿出来竞争,而且在体制机制上也更规范、更科学、更民主。事实上,近年来,竞争性选拔的规模、次数,在广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上都是少有的。广东连续4年推进竞争性工作,有力地说明广东的竞争性选拔正在走向制度化。
上世纪80年代,广东在全国首开公选浪潮,蛇口改革率先打破铁交椅震动中国。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性选拔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意味着广东探索不仅将继续开拓公选的潮流,而且也将未来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本栏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周志坤 实习生 罗璇 通讯员 粤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