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我国产粮大省黑龙江、吉林等地调查发现,施用化肥对近年来粮食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让部分农民患上“化肥依赖症”,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8月15日《经济参考报》)
中国科学院农研中心首席专家黄季煜曾经指出: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国。过去30年间,中国农业的氮肥使用量增加了45倍,而同期世界使用量仅增加了7倍。平均来说,中国每公顷耕地氮肥的使用量是世界的三倍。化肥超量过量使用,成因并不复杂,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不足,精耕细作难以为继,农家肥等有机肥无人培植;另一方面,农业比较效益低,追求产量的压力,使得农民必须依靠化肥的效用。如果没有了化肥的使用,必然导致粮食产量的大幅度下降,不但损害农民的利益,更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农民只是化肥的使用者,其对化肥产生依赖也是迫不得已。将化肥过量使用的归责于“化肥依赖症”未必公道。一是因为成本因素。化肥并不是“免费的午餐”,使用越多成本也越高,过量使用其实是一种浪费。居高不下的化肥使用中,不科学的原因无法忽视。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如火如荼,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却有所下降。实行科技务农已经多年,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普知识没有到位;二是利益需求。粮食价格过低,农民为了增产增收被迫选择使用化肥。在粮食安全与生产数量还没有绝对的市场导向下,追求品质的农民收益得不到保障。假若无公害粮食价格能比现有价格高出很多,农民不使用化肥农药的收益不受损失,那么农民就不会冒着风险,加大成本过量使用化肥。
对化肥使用量大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针对农民不愿费力气使用农家肥的问题,建议“要大幅提高农药、化肥的价格,让他们用不起。”这个办法,跟“坐火车的人太多了,要大幅提高票价”如出一辙。很显然,此举无异于“杀鸡取蛋”。在现在的价格机制下,农民利益都难以保障,“价格倒逼”的措施背离了实际情况,只会加重农民负担和农业风险。要解决化肥使用过量的问题,对农民不应打压而应是保护。一是要调整利益分配方式,对生态农业的补助应当更加优厚,并通过市场调节,使粮食品质跟价格能够挂钩,由产量向质量转变;二是尽快研发和推广提高产量的生物新技术,尽快找到比农更好替代品。或者,对农业有机肥实行规模化生产。以日本为例,日本保全型水稻生产农户50%左右的堆肥来自于自家堆制,50%来自于外购。
将原因归于农民,会弱化相关部门的责任。在减少化肥使用的问题上,政府部门应当承担主导责任,这一点日本的做法值得推广的借鉴。作为曾经的化肥使用大国,近年来,日本通过政策调整、政府引导,科技推广、技术普及,强化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巩固粮食产量的基础上,为提高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