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华每日电讯:曲靖污染事件与“漂绿”行为

2011年08月16日 14: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们需要警惕,一些污染事件悄然不报,一些地方对“漂绿”的重视,甚至超过了绿色行动

  污染事件,又有一宗。来自云南曲靖一家化工企业的5000多吨铬渣被非法倾倒,网帖反应威胁珠江源头。曲靖官方表示,非法倾倒问题属实,但因积极应对,未影响珠江上游南盘江水质,明显损失只是死亡了77头牲畜。(8月14日新华社报道)

  照说人们应该放心了。不过,一件非法倾倒强污染物数千吨的环保案件,发生近两个月后,才因为网帖曝光而为人所知,人们如何能够欣慰得起来?据通报,6月12日,曲靖环保部门就接到了举报,6月17日,现场就基本清理完毕,事件却一直没有公开化,一直闷在当地。因此,人们完全可以质疑,如果没有网帖曝光,这一事件是否就会相当于没有发生。

  曲靖官方对此事的处理说得极稳妥,接到群众举报后,当日排查,迅速清理污染物与受污染泥土,又修筑拦水坝拦蓄了受污染的水,经解毒处理后安全排放。对这样一宗紧急完成的环保工作,当地官方竟然没有宣传。污染事件本身也没有公开通报,以儆来者。据新华社报道,水利部专家组8月14日抵达曲靖,将对此次铬渣污染事件展开更进一步的调查。所以,这一严重事件在环保系统内是否上报,也未可知。难道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

  有这些可疑的迹象,即使人们相信事件确未造成污染珠江水源的严重后果,又何以相信当地官方真有管理环境的诚意与能力?一件严重污染事件发生了,地方上竟可以默不作声,甚至宣称没有发生;一个发生了的,然后就可能会被“漂绿”。

  在现实中,污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只有有限的污染事件被关注,发生污染事件被查处更是未必的。如果没有包括网络在内的公开关注,那么人们就相当于拥有绿色生活,污染被“漂绿”了,如同脏钱被漂白,而且比漂白脏钱容易得多,毕竟漂白脏钱需要一些手续,而“漂绿”只需要闷声不响就行了。

  所有的工程,都是要有环评的,但没有环评也不是不可以上马;有了环评,也未必就不会造成环境灾难。工程运行后,环境监测未必进行;环境监测即使运行,监测结果未必不会“被合格”;出现集体被污染现象后,未必不可以说“没有污染”;实在掩饰不了,未必不可以解释为“心因性反应”;最后,即使连“心因性反应”都被排除了,那么干脆就秘而不宣。这样,“环境良好”的结论就自自然然地产生了。

  我们已经看到,一个严重制造环境威胁的项目,在某地被民意终止,在另外的地方却可能悄然上马,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出现,项目就将顺利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我们已经看到,一个企业使周边市民不得不养成了出行戴口罩、在家不开窗的“习俗”,而地方有关部门仍然允许其生产,只要企业不因为扩大产能的需要而自行迁离,就可以永远生产下去;而企业要自行迁离了,我们才听到企业因污染空气被通报的环保工作业绩,这又成了“重视绿色发展”的证据。

  我们还可以看到,绿色是怎样地成为一种旗号,为翻烧饼的行为背书。忽然之间,一座巍峨的办公楼就地倒下,要建成一栋“绿色建筑”,而那座倒下的建筑自然是不绿色的,办公楼的换代就很正确了,而新建筑节省的排放是否足以抵消另起炉灶所产生的排放(整栋建筑及其内部设施全部新换,是要增加不少碳排放的),那是不必计算的。一个浪费行为、一个豪华办公建筑,不仅不会被抨击,而且被“漂绿”成了环保表率。

  我们需要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吗,需要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吗?是的,人们都在这样说,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我们需要警惕,在这样的压力下,一些污染事件悄然不报,一些地方对“漂绿”的重视,甚至超过了绿色行动。(刘洪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