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了8年,作为曾经的首期部委新闻发言人,王勇平黯然离职,将远赴波兰。
调查显示,2003年首期中国新闻发言人,如今大多都已离开新闻发言人岗位。面对是否最短命职业的疑问,曾对离职“欲哭无泪”的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反问。
很难“光荣”退休的岗位
带着“奇迹”、“我反正信了”等“名言”,在经历8年平淡的职业生涯和25天的蹿红之后,铁道部新闻原发言人王勇平卸任了。
17日,打开铁道部官网,王勇平接受采访的视频还在网站醒目位置。
作为2003年从首期中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走出的部委发言人,王勇平在位8年已属不易。
曾发文批评过王勇平在事故发布会上表现的王旭明虽不承认这个职业“短命”,但在当时年龄大多30-45岁的这批发言人中,多数人没有在这个岗位上“光荣”退休。
对比2011年和2003年各部委新闻发言人名单,当初这支100多人的首期如今已经所剩无几。章启月、孔泉等人们熟知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已赴任驻外大使,而曾以“媒体无知论”、“没钱别上学”等言论而著称的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则在2008年悄然离任。
在17日的微博中,王旭明仍在追问:若说惩罚,应该更高级别领导出席发布会或讲话,而不出席、不讲话,该不该罚?不能让不讲话、少讲话或永远讲正确废话的人永远占便宜得利益,那是社会的倒退!
领导不认可发言人不好做
近期,在故宫哥窑事件、郭美美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表现始终难以让公众满意,王勇平在事故发布会上的“官话”更让百姓诟病。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新闻发言人仍难摆脱官员“背景”,与国外职业新闻发言人并不相同。
甚至在2004年,就有媒体报道说,部委新闻发言人电话一半难以拨通,“无可奉告”、“领导”工作繁忙等语句层出不穷。这与国新办要求的“任何时候面对媒体”相距甚远。
王旭明坦言,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和百姓沟通的桥梁,也许最终还是服务于领导的,领导不认可,新闻发言人不好做。
“你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说你工作没做好,你让新闻发言人去堵枪眼;比如官员不愿意公布信息给公众,这种情况就靠新闻发言人,就靠嘴去说,那效果就非常有限。”
他还举例说,现在许多新闻发布会,说了半天,里面没有新闻。因为新闻发布会的发布,决定权不在新闻发言人,而是在领导。
公信力缺失能赖发言人吗?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继2003年推行部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后,2011年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向省、市、县等各级行政机关推广。
但有评论指出,中国舆论的开放进程,比发言人制度的进步要快很多。发言人能够提供的信息,总是赶不上舆论的要求。发言人的“官腔”也最容易导致与民间舆论的对立。有时发言人的表态不仅无助于危机公关,反而火上浇油。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伍新明认为,新闻发言人屡屡受到公众指责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个人原因,而是官方公信力的缺失。“如果政府工作本身存在问题,那新闻发言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改变当前新闻发言人考评机制来自上级,而不是公众的话,新闻发言人的表现就很难让百姓满意。
对于王勇平的离职,王旭明更加关注这一职业的权益。“我想问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和权限是什么,新闻发言人该顶雷吗?怎么顶?”他说,如果准备不充分的发布会让新闻发言人去面对公众,事后的责任也要新闻发言人来受罚吗? 本报记者 张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