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言人
“我反正是信了”,留下一句流行语,在漫天指责声中,王勇平离开了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位。
疑虑来了:离职是不是对他的惩罚?如果是,下一任铁道部发言人,还会这么敢说话吗?
惋惜也来了:王勇平也有优点的,从“黄埔一期”开始坚持了8年,保持着不低的曝光率,敢言且谦和。
莫不是王勇平不该走?莫不是当初期望过高?公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言人?
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被称为新闻发言人的“黄埔一期”。8年过去,包括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内,同期的100多人多数都已离开新闻发言人岗位,坚持下来的王勇平算是另类。
2010年,铁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42次,做客知名网站访谈28次。王勇平作为新闻发言人,保持着铁道部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也保持着坦诚的形象,赢得的多是赞誉。
这都是在“甬温线7·23特大事故”之前。
“比起很多不发言的发言人,
王勇平要强不知多少倍!”
新闻观点:王勇平说错了话就应该下去,否则新闻发言人很难有进步,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关于铁道部在高铁事故前后新闻发布方面的一些问题,我在公开信里说得很详细,但是这都是业务上的探讨,并不涉及人。
如果说人,那我要说,王勇平先生能够在铁道部做8年新闻发言人,屡屡张口且敢于张口,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比起很多不发言的发言人,那要强不知多少倍。
我不愿把这次离职看做一种惩罚。如果是一种惩罚,这8年来,该开新闻发布会、该出来面对公众的更高的领导,要不要罚?在很多情况下,应该讲话的领导和新闻发言人都没有讲话,那该不该罚?
当下,在“不说”和沉默反而成为普遍的时候,我认为,如果处罚,应该处罚那些不说和沉默的。应该让更多的人敢于张嘴,勇敢地走到前台,面对公众。
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对外公布了国务院62个部委75位新闻发言人的名单和联系电话,此后7年如此,去年还首次公布了党中央13个部门和单位及各地党委新闻发言人名单和联系电话。有记者拨打了其中20个部委的电话,均未联系到新闻发言人。
对于发言人的种种“不在服务区”,公众的关注度很低,远低于官员应答问题时创造的“雷语”所获得的关注。
“故宫都曝出‘N重门’了,还不见院长表态,
公众能容忍吗?”
新闻观点:你说过要两步走,敢张嘴,然后才是张好嘴。现在很多人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怎么办?
王旭明:当前,不说话的官员还是普遍,不会说话的官员更是普遍,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我们还是要首先解决敢张嘴的问题。
我觉得最大的阻力就是,对于敢张嘴缺少制度保障。不张嘴的没有得到批评和惩罚。对于张嘴的,张得好还行,张不好立刻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这个不公平。
中央现在已经要求各个部门都设发言人,我觉得光设这么一个人还不够,还得给他们一个任务要求,比如量的要求。就是由制度保障他们能够走到前台来,张开嘴,然后再谈张好嘴的问题。
要使干部都张嘴,这样咱们才能往张好嘴的方向去推动。
我认为对于不张嘴的要批评,要惩罚,要全民讨伐。该说话不说话的,这应当是公众首先不能容忍、不能原谅的。
故宫博物院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已经被曝光出“N重门”了,就是不见院长的影子,不见院长一句的表达、表态,院长也没有受到任何批评,甚至社会的批评都不强烈。我觉得这很说明问题,不光是相关领导的问题,包括公众,公众能够容忍不说话的,却不能容忍说不好话的。
新闻发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部分。根据国新办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共举行新闻发布会1876场次,比2009年的数字增加了约14%。
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来看,参加测评的国务院59个部门仅有8个得分在及格线以上,43个地方政府中也只有13个得分超过及格线。
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桥梁,直接面对公众的呼声,“如履薄冰”的同时,还有施展的空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