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华商协会被曝有七大获利方式 业务员私募有奖(4)

2011年08月19日 06:4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 讲述

  “协会忽悠成分太高”

  昨日下午,一位王姓房地产商找到本报记者,讲述了自己和朋友们与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之间的“故事”。

  2008年左右,我第一次听说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并不认识这个协会的人,但他们的营销人员不断给我打电话推销入会。

  去年,我两位曾入会的朋友都退出了。他们告诉我,参加协会举办的活动,只能在下面见到政要,没机会互动,也无法获得招商引资、推荐项目,缴纳这么高的会费太不值了。

  我感觉,不少中小企业都入了这个协会,不明真相的以为有什么了不起。听朋友说,河南一个开牙医门诊的私营业主来京参加协会活动,以为交了这么高的参会费,肯定包食宿,没想到竟是吃住自理。那个老板交了食宿费后,连回家的钱都没了,最后跑到别的商会求助,才讨得回家路费。

  所谓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通过拉企业家入会获利,而大多数企业家从中得不到什么。忽悠成分太高,我希望更多企业家看到真相,不要入会了。

  ■ 人物

  卢俊卿轨迹:政商人脉待价而沽

  2005年,43岁的卢俊卿创办了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任执行主席。

  打开该协会网站,首页挂着卢俊卿与各国政要的合影,十分显眼。而“领导顾问”一栏则公布了一百余位知名人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孙孚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厉以宁,著名金融学家巴曙松等均在其列。

  卢俊卿通过什么方式结识了这些政要和名士?

  公开简历显示,卢俊卿,四川广元人。1982年至1985年在绵阳师专(现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在广元旺苍县政府工作,1991年至1994年在中共广元市委办公室工作。其间,入中央党校学习经济管理。

  这次学习,是卢俊卿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商界人士告诉记者,卢俊卿在北京学习期间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自此逐渐结交一些政要,其善于运作政商关系的天赋逐渐显现。

  1995年,卢俊卿辞去公职,在成都创业经商。1997年又来京,创办天九伟业国际集团。

  而创办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后,政商人脉成为卢公开宣传的卖点。该协会官网“友好往来”一栏里张贴了82张卢俊卿与各级政要的合影。包括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印尼前总统苏西洛、泰国前总理阿披实等。

  绵阳师范学院的网站还介绍说,卢俊卿目前担任中国协会大王、中华杰出女性协会主席、中国美女经济理论奠基人、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执行主席、天九伟业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获得美国普莱斯顿大学工商管理博士。

  卢俊卿本人所获得的普莱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也受到质疑,公开信息显示,普莱斯顿大学在美国怀俄明州注册,为一所营利性私立大学,在中国开办多个远程教育培训班,课程除管理学等外,还包括周易、国学、佛学、养生等中国传统文化。该大学进入中国已11年,颁发博士、硕士学位逾千个。(本报记者 刘泽宁 周亦楣 王卡拉)

  新京报社论:警惕“慈善”成为牟利的工具

  “中非希望工程”项目的利益谱系几乎一片朦胧,希望相关各方继续向公众说明情况。只有用最苛刻的标准公开,才能澄清事实,挽救公信。

  “中非希望工程”事件继续发酵。公众的好奇心继续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和“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牵着走。公众质疑的正是,慈善平台和这些商业平台之间究竟有何关系,是否存在利益勾连。

  近年来,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虽是高歌猛进,却也在很多时候泥沙俱下。现在,尤其警惕的是把慈善当做牟利的工具。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官方网站上的组织结构图显示,“中非希望工程”和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儒商夫人俱乐部、天九儒商投资集团等都是“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平级的下属机构。这种盈利机构与非盈利机构混杂的组织结构,非常令人困惑。

  很多企业家和知名企业也搞慈善活动,他们要么以项目制、要么以独立基金会的方式运作,但不论是采取哪种方式,这些慈善项目皆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企业的经营业务无关,更是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架构之外。机构不独立,慈善怎么能纯粹呢?“中非希望工程”能否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和公益性,就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记者获得的一份“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宣传资料显示,在俱乐部服务内容中,会员将有机会与全球政要互动交流,还将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实施协会发起的希望非洲工程”。如果“希望非洲工程”成为交钱才能入会的“未来领袖俱乐部”的服务内容之一,那“中非希望工程”能否彻底摆脱“投资回报”的嫌疑呢?

  再比如,一位曾经参会嘉宾向本报记者爆料,就在昨天卢俊卿还现场劝募嘉宾支持“中非希望工程”,他称,这会让华商很有面子,“给非洲捐过钱,挂个友好大使的头衔,别人会觉得这个企业家坏不到哪儿去。”

  对于这些质疑,卢氏父女或许都应予以回应。

  现在,很多企业家搞慈善,也有一些“私心”。他们或者把慈善当做谋求商业利益的“敲门砖”,或者,想在从事慈善的同时也能赚到钱,如郭美美事件中曝光的中红博爱,就是如此。总之,很多人试图通过一些所谓的“模式创新”将公益和私利兼顾,让慈善和企业家实现共赢。这么做不可避免落入慈善伦理的悖论之中。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即便从事最纯粹的慈善事业,都要承受强大的道德压力和社会监督压力,容不得有半点瑕疵;那些想通过慈善公私兼顾的,无疑将承受更加苛刻的监督。或许,要赢得公众的信任,不但其慈善项目账目要一笔笔公开,甚至私人企业的账目也要一笔笔公开。

  这种模式下,企业家支付的成本相当高昂,而且道德风险极高。事实上,现实中很难做到。很多人不但难以达到其所宣传的良好目的,反倒是利用慈善牟利,玷污了慈善,严重损毁了慈善事业的公信。慈善界也应该认识到,这也不过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方式。

  现在,“中非希望工程”项目的利益谱系一片朦胧,希望相关各方继续向公众说明情况。只有用最苛刻的标准公开,才能澄清事实,挽救公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