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降速将让“中国速度”更令人信服
观点提要:
为了充分安全、为了更高质量,适当降速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高铁降速并非什么坏事,中国大力发展现代化铁路的方向不会因此改变。这样的“刮骨疗伤”,不但不会带累“中国速度”,还会让“中国速度”更加令人信服。
为进一步提高铁路特别是高铁的安全系数,8月16日起,中国铁路开始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在新图中,部分高铁不同程度降速。同日,已投入京沪高铁运营的54列动车组被召回进行全面整修。而此前召开的国务院会议还宣布:暂停审批所有新的铁路建设项目,对已获批项目重新安全评估;开展高铁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有重大隐患的项目立即停止运营或建设。
“7·23”动车事故之后,中国铁路不得不“刮骨疗伤”。经历了十余年“跨越式大发展”、以不断提速为标志的中国铁路第一次降速。对此,有人评论说“中国的高铁神话破灭了”,有人说“曾经雄心勃勃的高铁计划面临夭折”,还有人说“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铁降速了,中国也将降速”。
质疑中国进步的“成色”,对中国的挫折幸灾乐祸,这种态度我们并不陌生。现在,因为高铁慢了一点、谨慎了一点就断言高铁“不搞了”或“搞不下去了”,一笔抹杀中国人为自主发展高铁所做的种种努力,更无异于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如果说,过去中国铁路在一路飞奔中犯过错,错就错在患上了“技术第一”、“速度第一”、“规模第一”强迫症,“萝卜快了不洗泥”,忽视了安全性和经济性,那么现在牺牲一些效率去换取更多安全冗余、为提升管理水平争取时间,正是一个纠错的过程。适当降速不等于退步,更不意味着要开倒车,相反,放下面子和虚荣,史无前例地降速、召回,甚至坦承“管理薄弱”、“施工中存在赶工期、违章蛮干”等等,都证明了直面矛盾、知错改错的决心和勇气,这既是回应民意、提升政府公信力,也是帮中国高铁真正迈过这道坎,未来更安全、更有质量地前行。高铁为安全升格而降速,不但不会带累“中国速度”,还会让“中国速度”更加令人信服。
高铁降速并非什么坏事,只是理性回归。而动车事故,以及随之暴露出的“铁老大”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无法动摇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依然有充分的理由去建设一个最先进的铁路运输网络。
落后的交通与贫穷在中国大地上长期共生。近代以来,几乎使用所有交通工具,从脚踏车到飞机,中国人都比欧美国家晚很多。对于迟迟起步,而又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能源相对短缺、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巨大的中国来说,不可能照搬他国经验成为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或者飞机翅膀上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很难成为相关行业的领跑者,这时,更多、更快地跑在现代化的火车轮子上就成为必然选择。这些年,随着中国高铁项目陆续上马,国内外不乏质疑之声,如认为高铁投资过大,短期回报却很微薄等等,但我们必须要看到,即便今天,中国铁路仍是在以占世界铁路6%的里程,完成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中国仍是在以只及一支香烟长度的人均铁路里程,支撑着春运暑运,支撑着电煤等大宗物资输送,“运力”仍然牢牢卡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咽喉,“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力所能及发展高铁,不是一两个人拍脑门子的决定,而是中国国情的选择、市场的选择。说高铁改变了中国,不只是因为高铁为世界在“鞋子、袜子、玩具”之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中国,不只是因为高铁对中国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而是因为高铁真实地改变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无论是大城市圈观念的形成,还是在京沪等“黄金线路”上“朝夕往返”的便利,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肯定地说:痛定思痛、“刮骨疗伤”,特别是更多地从“人”而非机器身上找差距、补漏洞,都是为了拥有更可靠的系统、更安全的高铁,中国大力发展现代化铁路的方向不会因此改变,更不会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言,重回绿皮车时代。而无论是批评还是抱怨,公众对高铁的高度关注,恰恰是中国铁路宝贵的社会资源,是其加速改革、不断改进的动力所在。
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铁是中国发展的缩影,高铁所遭遇的挫折也再次证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速度要以安全和质量为前提,急功近利赶出来的东西,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也不符合国人的期待。当下,高速奔跑的中国能否提供更安全体面的生活,正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交汇点。为了充分安全、为了更高质量,适当降速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而以高铁降速为标志,中国经济增长也将以更稳健的姿态把国人带向未来,那种“10天学会高铁驾驶技术”的要求,那种“大干快上多少天迎接某某某竣工”的口号,只会越来越少了。毛颖颖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