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银河-I”工程自动化组组长的李思昆说:“那些日子里,大家吃在工厂、睡在车间,为加快研制进度拼命地加班干活。当时的加班费是一个晚上两毛钱,我让大家登记领钱,结果没一个人来领。大家心里想的是,省下每一分钱,尽快造出中国的巨型机。”
在“银河-I”研制的冲刺关头,蹇贤福副教授倒下了——
重病在身的他,不顾众人劝阻,将科研资料搬到了病房。他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抓住有限时间为‘银河’的研制多做些事。”癌细胞吞噬躯体的剧痛,让他握笔的手不停地颤抖。整整5个大本子,他把自己研制工作的实践经验留给战友后,才安详地闭上了疲惫的双眼。
谁也没想到,年仅35岁的讲师俞午龙也倒下了——
为了设计出更优的运算控制系统,他连续5天5夜没好好睡一觉。到了第6天深夜,妻子实在看不下去,她从床头柜里拿出剪刀,一把抢过桌子上的图纸,冲着他喊:“你再这么干,我就把这些图纸剪碎。”小俞只得顺从地躺了下来。第二天一大早,他出差了。没曾想,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他病倒在出差的路途上,弥留之际,他握着妻子的手说:“我实在太累了……”
以健康和生命做前进的燃料,他们用短短5年时间,于1983年12月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亿次巨型机“银河-I”。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从这里出发,国防科大计算机研制攻关进入到一种“百米冲刺”状态。
从亿次到千万亿次,从“银河”到“天河”,他们在27年里完成了5次不可思议的大跨越,创造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国速度”!
2010年11月17日,“天河一号”以峰值速度每秒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每秒2566万亿次的优越性能,跃居世界超级计算机榜首。
回溯这一发展历程,人们在赞叹之余都会好奇地问:“为什么他们能跑这么快?”
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因为自主创新是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
这个问题又很好回答,因为自主创新的“魂魄”只有唯一——对国家的忠诚和使命。
“天河一号”总设计师杨学军,31岁时担任“银河-Ⅲ”的总设计师。从“银河”到“天河”,身为亲历者,他的感触比常人更深:时代在变,攻关人员面孔在变,可有一种精神从未改变——“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这是不断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
他的话道出了国防科大创新团队共同的心声:“创新事业中,忠诚与能力同样重要。为国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是自主创新最好的‘加速剂’”。
如此理解,国防科大创造的“中国速度”,绝不是简单的计量单位,而是他们为国勇攀科技高峰的醒目标刻,是他们拳拳报国之心在胸腔中剧烈跳动的频率!
今年6月20日,国际TOP500组织对外公布了世界超级计算机最新排行榜:日本“京”超级计算机超越了我国“天河一号”,排名世界第一。
对于国人来说,这一天似乎来得有点快——仅仅7个月,“天河一号”就失去了全球最快的“桂冠”。
各方议论沸腾,可“天河人”却出奇地平静。“天河一号”副总设计师胡庆丰教授淡淡地说:“他们只是暂时领先了”。那天晚上,“天河人”依旧像往常一样加班攻关,只是办公楼的灯光比平时熄得更晚了一些。
这种平静,就犹如7个月前“天河一号”获得世界排名第一时一样。面对纷飞沓至的贺电、亲朋好友的祝福,“天河人”没有沉醉于此,那晚他们依旧坚持加班攻关。
大志无言。这平静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因为在“天河人”眼中,“被超越”只是新一轮超越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