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上去,这不可思议,可他们却成功做到了。
对于国防科大创新团队来说,“技术的难度就是创新的高度,攻关的靶标永远要瞄准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在常人眼中,卫星太阳能帆板和二胡,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八杆子都打不到一起”。
国防科大教授李东旭却从二胡调弦定音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种能有效防止卫星太阳能帆板振动问题的装置,为提高我国大型航天器姿态指向精度和稳定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这可是困扰航天界多年的世界性难题——由于空间环境特殊,卫星在快速变轨、温度冷热变换时将产生长时间振动,影响正常工作,严重时可能使卫星“折翼”。 美国曾为解决哈勃望远镜的帆板振动问题,不得不让宇航员出舱在太空中维修。
这些年,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上,国防科大创新团队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他们成功研制出“银河玉衡”核心路由器,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国防、金融等领域,摆脱了网络核心设备受制于人的状况;
他们成功研制出高性能飞腾系列微处理器,让大型国产信息化装备有了中国“芯”;
他们成功研制出目前我国最高安全等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银河麒麟”,消除了国外软件“后门”等安全隐患,为提升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成功研制出“智能交互式通用指挥平台”……
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依靠自主创新拼搏出的、可屹立于世界的“中国高度”!
中国精度:从“5纳米”到“六维测量”,自主创新精益求精
5纳米,你知道究竟有多么细小吗?
先看看这样一个换算公式:1纳米是1微米的1/1000,而1微米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1/80。
5纳米,这是国防科大精密工程团队在光学精密加工领域创造的“中国精度”。
这种精度,意味着在精密加工过程中,哪怕一个细菌都会导致整个光学面形崩溃,只能进行分子级逐层去除加工。
在世界光学精密加工领域,磁流变加工和离子束抛光技术,好比名剑“干将”和“莫邪”,得其一便可“称霸武林”。如今,双“剑”却在国防科大实验室里合璧——我国由此成为同时掌握磁流变加工和离子束抛光技术的国家。
诺贝尔奖得主罗勒曾说:“未来的技术奖属于那些以纳米作为精度标准、并首先学习使用它的国家。”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纳米精度的攻关,是集成电路、精密光学仪器、尖端信息化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