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宁8月20日电 (王雪 周群)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新形势下,区域合作碰到怎样的瓶颈?地区合作的方向、路径性问题怎样破解?刚刚结束的第六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中国和柬埔寨、印尼、老挝、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官员、专家共同探讨破解之道。
2006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提前3年实现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谈到双边合作中不利和制约因素,多位高官和专家指向了“互信”。随着世界性经济风险出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抬头,影响其外贸和资本流动,加剧中国和东盟间的竞争。竞争还是互补?这依然存在分歧。
随着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地区范围也在变化,中国、东盟10国“十加一”,东盟10国加中、日、韩“十加三”,再加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扩大到“十加六”,加上美国、俄罗斯因素,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也对中国东盟双边合作产生不明晰的影响。
在18至19日举行的论坛上,多位专家提到在欧美国家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东盟要摒除外界和内部的干扰,按照自己的方式携手发展本地区经济。
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呼吁各方着眼于和平、稳定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谐。“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它带来的好处,共享中国—东盟自贸区所带来的机会。”
柬埔寨联合商业银行总裁任瑞生呼吁中国和东盟各国按照自己的方式合作发展。他赞赏与中国贸易往来中充分信任带来利益。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除加强沟通交流外,中国—东盟产业对接需要引起重视。“现在中国—东盟的产业对接工作远远落后于市场开放的速度。过去彼此的产业链被高关税切断或扭曲。如今实现零关税,急需将产业链对接上。”他认为,通过产业对接既能打造新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区域更强的生产力和整体的对外竞争力,也可减轻东盟有些国家对本国中小企业受中国产品冲击的担心,促进共同发展。
尽管中国与东盟各国存在政治、文化、发展等差异,参会专家纷纷表示,它无法阻挡中国—东盟继续推进互利合作的脚步。
事实上,东盟国家从合作中获得的收益是明显的:2006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以年均16.1%的速度增长,提前3年实现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11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达109亿美元;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逐步向东盟国家开放,必将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东盟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在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目前已突破100亿美元,为当地直接创造就业6万余人。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金融、公共管理及区域合作处处长Naomi Chakwin在论坛上的发言引人深思:“亚洲的成功得益于一体化,当前国际经济低迷,亚洲经济经受住了考验但同样面临通货膨胀等诸多问题。面对复杂经济形势,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成功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和东盟各国需要携手面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