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发言人不发言问题在制度

2011年08月22日 03:43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王勇平离职,王旭明却成了新闻焦点。各路媒体蜂拥而至,把他的语文出版社社长办公室塞得满满当当。8年前,他们都是中国新闻发言人“黄埔一期”培训班的一员,因个性鲜明被媒体并称为新闻发言人中的“二王”。早于王勇平离开这个“有风险”岗位的王旭明,最终却因为一封长达6000字、直指铁道部新闻发布会种种问题的公开信再次与王勇平联系在一起。

  关于温州动车事故,关于老友王勇平,关于新闻发言人及这个起步不久的制度,自称“真心热爱新闻发言人事业”的王旭明有话要说。

  以后我的墓志铭会写:这里长眠着一个真心热爱新闻发言人事业的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王旭明

  【关于公开信】

  想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大普及

  京华时报:你跟王勇平是朋友,给他写信为什么不直接邮寄?

  王旭明:这是一封公开信,与其说是写给王勇平的,不如说是写给公众的。

  京华时报:你想通过这封信传达什么?

  王旭明:想利用这个机会,对全国的公众包括对媒体进行关于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大普及。30多年前,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给光明日报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封信被层层转,最后转给邓小平,然后全国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当然我的这封信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但我想利用这个机会。

  京华时报:你觉得动车事故发布会以后是个时机?

  王旭明:可以说天赐良机。如果没有动车事故的由头,想要宣传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公众肯定不爱听。没有动车事故,没有王勇平,讲新闻发言人的理论更不可能。

  京华时报:有没有想过,发这封公开信的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会产生的效应?

  王旭明:发了这封信以后我想到了可能引起轰动,但没想到有这么大的轰动。出乎我的意料。

  京华时报:当时是什么心情?

  王旭明:我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倒不是对我本人怎么样,公众能有这样的大讨论,关于新闻发言人,我们总要有个标准,不能都是在批评,应该怎么做,应该有思考。

  【关于王勇平离职】

  如果这个决定导致新闻发言人不再面对公众,则会造成倒退

  京华时报:你公开指出了你认为王勇平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不该出现的问题,

  你觉得这些问题源于什么?

  王旭明:有些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干到一定程度脑子就热了,大包大揽,记者你问吧,没有我不知道的。从某种程度讲,这次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就进了这个误区。

  京华时报:如何评价王勇平的离开?

  王旭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这次卸任,按照他们官方的说法是正常的工作调动,但是因为铁道部的这个新闻发布会确实不成功,之后出现这样的变动,公众联想:是不是惩罚?这很正常。但是我宁愿相信铁道部的这次卸任是一次正常的工作调动,而不是惩罚。

  京华时报:为什么?

  王旭明:如果要惩罚,首先应该惩罚的是该说话的、该在这次危机中挺身而出而没有出现的有关领导。敢于说话,仅仅是没有说好,或者是说错了,那是第二个层次要惩罚的。否则不公平。

  京华时报:有人担心王勇平离开会造成新闻发言人不愿意发言,你有这个担心吗?

  王旭明:很担心,如果这个决定导致更多的新闻发言人以及背后的领导不再面对公众,不再敢说话,或者永远说正确的废话,则会造成新闻发布制度的倒退。

  【关于个性发言人】

  优秀的发言人,要形象具体生动感人地传达新闻

  京华时报:怎么看待个性化的新闻发言人?

  王旭明:我认为新闻发言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合格的,及时、准确、全面、有效传达部门的声音,做到60分。第二个层次是优秀的新闻发言人,还要形象、具体、生动、感人地传达新闻,也就是个性。比如赵启正,就是一位有个性的优秀新闻发言人。

  京华时报:你和王勇平都是新闻的发布者,但是常常会成为新闻本身,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旭明:这也不足为怪,

  说明新闻非常贫乏。如果通过新闻发言人个体能够带动起对他所供职部门或者他所说的这件事情的关注,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如果有意识地通过发言人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表态达到给记者“喂”新闻的目的,更是挺好的。

  京华时报:不明白你说的“喂”是什么意思?

  王旭明:新闻发言人要处理好跟记者的关系。我常常在想,新闻发言人要做的实际上就是两件事。把好事说好,把不好的事好好说。比如高铁开通,这是好的事情,说好了没有?高铁并不等于高调。有关部门说得太高了,高到是人间奇迹,世界同行都刮目相看。动车事故,不好的事情,有没有好好说?出现了“反正我信了”这些遭到批评的说法。

  京华时报:如果部门本身的事情没做好,新闻发言人要怎么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