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光明日报:不能让个人慈善陷入道德困境

2011年08月29日 09:30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前几日,来自徐州睢宁的孙伯聪夫妇,在“中国首善”陈光标的公司门口长跪不起,原来是特意前来筹集女儿50万元的骨髓移植费用。在陈光标的协调下,公司工作人员给了夫妇俩7000元应急。但夫妇俩希望陈光标一次性解决50万元的手术费,这架势让工作人员不知所措。

  为了宣传慈善,陈光标不惜在公众面前用钱堆起“钱墙”。据他本人说,这不是炫耀,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号召更多人投身慈善事业。但在普通人看来,这大概跟传说中的“金山”、“银山”差不多,是能救无数人于水火之中的强大力量。于是,越来越多陷于困境的人纷纷向其求助。

  给,还是不给,这是个问题。施助,会引来更多求助者,自己能否一一救助,也是个问题;不施助,又不忍心看着对方继续在困境中挣扎,甚至还要面临求助者和公众的指责。这种境况,很容易使个人慈善家陷于道德的自责与谴责中。

  陈光标面临的困境,其实是所有以个人之力从事慈善的人的困境。陈光标的实力比较强,相对来说感受或许会轻一些,而对其他热心慈善事业的普通人来说,有限的个人能力与近乎无限的求助者之间的矛盾,只会使他们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曾经借钱捐助的丛飞生前就说过:“我将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却下不来了,真是无力再往上走,但也没有下梯之路。”

  这种个人慈善陷入困境的例子,很容易让有志于慈善事业的人知难而退,压抑其投身慈善的热情。实际上,专门从事慈善的社会组织之所以出现并不断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可以避免个人陷入类似的道德困境。任何一个有志于慈善的人,无论其能力大小,都可以向慈善组织捐款捐物,由慈善组织代表自己将善款、善物用于最需要帮助的人。个人无须承受索捐压力,穷困者也能方便地找到求助之门。

  事实证明,社会慈善比个人慈善更有效率,慈善事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从长远来看,像陈光标这样“及时雨”式的个人慈善必将逐渐弱化,专业的组织化的慈善机构必然得到极大的发展。问题在于,我国民间慈善组织长期得不到正常发展,公办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和效率不高,甚至出现漠视穷困者的现象,特别是最近经过一系列诚信危机事件后,其社会公信力更是降到了冰点。

  避免个人慈善陷入道德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社会慈善组织。不仅要对现有慈善机构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把慈善当做自己的使命,还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法规、政策等方面扶持民办慈善组织,激发全社会的慈善活力。这样才能让陷入困境的人们顺利获得帮助,也让慈善真正变得人人可为、简单易行。(张楠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