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在深夜在井下在现场
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深入基层,方能培养好作风,形成好文风!与群众心与心的交流,让记者们深入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一篇篇精彩的报道,凝聚着首都新闻工作者全身心投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巨大努力。
有记者深夜12点就赶到采访现场,体验早餐车经营者从凌晨开始的辛劳;有记者下到地下20米深的地铁10号线施工现场,跟随地铁建设者完成一天的工作;有记者与抢修人员一起下井,冒着逾50摄氏度的高温,在仅有1.2米高的热力抢险沟中排除故障……
好作风、好稿件赢得首都干部群众的认可、好评。北京晚报记者深夜采访污水管道改造,工地负责人说:“你们这么晚还到现场来采访,真让我们感动。”众多报道刊发以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昨天《北京日报》上那篇写文明劝导队的,对我启发特别大。”朝阳区双井街道办事处公共文明引导专干李双珍说,记者们切实地走到百姓中间,一下拉近了自己和新闻的距离。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党委副书记田喜慧说:“记者深入工作一线的报道感染读者,收到实效,这两天北京的献血人数增加,供血困难得到有效缓解。”
各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节目的生动报道,赢得读者,吸引观众,正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媒体接到各地要求成为基层联系点的邀请不断。家住丰台区长辛店的刘先生在电话里说:“我们觉得这个活动特别好,邀请你们到我们这儿走走基层,长辛店老镇棚户区改造了,来看看我们这儿的巨大变化吧!”
深入生活有点联系群众有面
艺术家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
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走出书斋,深入社区、村镇、工地、校园……”这是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向首都广大理论工作者发出的呼吁。“让我们在活动中受到洗礼和锻炼,收获丰硕的果实,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群众。”这是北京作家协会等首都文艺界社会团体发出的倡议书。
文艺理论“一起改”,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北京理论和文艺战线纷纷制定、公布工作计划!从新闻战线到思想文化领域,北京市“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重在全领域覆盖。
更加联系实际,贴近基层。北京市社科联将在全市区县、委办局及街道等相关部门成立“决策咨询研究联系点”,建立全市性的决策咨询网络,为专家学者深入了解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情况提供长期追踪的样本,为推动决策咨询研究出实招、见实效。同时组织专家学者面向社区居民、农民群众、外来务工人员和打工子弟,开展专家咨询、赠送图书、知识问答、科普讲座等活动。
北京市文联将从9月开始面向基层文艺骨干、社区群众、在校学生,连续举办24期文艺家大讲堂,开展“送欢乐、送文化、下基层”等惠民活动。“好作品来源于生活”,市文联还启动了一系列深入生活的调研采风活动,组织作家到怀柔、张家口、承德等地采访创作,让文艺家们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和群众在一起,创作出更多源于人民生活、反映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记者 朱竞若 余荣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