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巨无霸"社区难倒居委会 事实移民挑战社会管理

2011年08月31日 09:1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而且全国流动人口大大增加。作为流动人口最大省份的广东,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3。外来人口给广东作了很大的贡献,如何让这个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融入城市,成为回避不了的话题。

  广东在行动。广东省委全会已经做出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要建立覆盖包括外来常住打工者在内的所有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外来工将成为广东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关注广东流动人口系列报道,记录广东流动人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探讨社会管理存在的漏洞以及应对之策。

  ○近年来,广州天河、番禺等新城区人口激增,导致社区膨胀,出现“万户居委”已较为普遍,目前已知户数最多的社区是番禺洛浦社区的丽江居委,一个居委会辖内竟有12088户4.6万余人。

  ○社区膨胀已是既成事实,但居委会的增设却并未同步。据了解,近年来人口大增的员村社区翠湖山庄居民与物业公司发生多起激烈争执,甚至发生暴力冲突事件。

  9月临近,在东莞打工的周国胜已满6岁的女儿小洁正面临入学问题。“以前上幼儿园费用还可以接受,现在上一个私立小学,每学期就要交3800元,而公立学校就只要几百块钱,但又进不去。”周国胜对女儿的未来表示担忧,把孩子放在家确实舍不得。

  “积分入户政策对我们来说要求还是太高。”周国胜说。他认为城市在经济、文化、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各种社会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再加上女儿回去肯定很难适应,一家人很希望成为“新莞人”。

  像周国胜一家这样,想在广东扎根的“事实移民”并不在少数。有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农民工中居住在出租房和单位内部宿舍的比例已占到农民工总数的86.37%。广州市近些年的流动人口中,有10%左右的人口会在城市逐步沉淀下来,而珠三角其他城市则高达20%稳定居住在城市中。

  “农民工居住形态的稳定性正在不断提高。”广州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谢建社说,现在农民工正从以前男劳动力外出“独闯”,逐渐演变成现在夫妻两人同时外出务工以及携子女外出流动的形式,农民工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明显。

  确实,越来越庞大的“事实移民”群体正拷问珠三角社会管理的水平。

  新移民沦为城市“贫民”

  拖家带口成为这一带农民工的特点。男人大多从事废品收购、建筑、装潢、运输等体力劳动,女人负责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

  周国胜只是全省众多外来工的一员。纵观全国,截至去年年底,外来人口已经超过了2.5亿。

  28岁的李志明是山东菏泽人,目前租住在广州市海珠区。刚到广州时给人开出租车,有了一定积蓄后,开始自己做水产生意。近些年陈志明的生意做得还不错,就把老婆孩子也接到广州住,李志明的愿望就是“当城市人”。

  25平方米的出租屋,简单的家具,昏暗的光线,这是李志明一家三口在广州的“家”。在“家”里,李志明对记者说:“虽然条件很差,但一家人能在一起就已经满足了”。

  在珠三角采访时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观念更新,与以前一心想着“打工”、“流动”不一样,如今许多流动人口已经不再频繁流动,而是追求与现居住地的融合。“城市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对流动人口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一些流动人员到这些城市后就不愿离开。另一方面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恶化,农民工外出打工遭遇情感危机的情况增多,如今带着妻子和孩子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对这种现象,谢建社这么分析。

  有资料显示,1982年,广东暂住人口不足50万人,目前实际超过3000万人,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外来人口急剧增多,广东公安机关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2亿。广州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外来人口。被称为“民工城市”的东莞,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之比为1:6。

  湖南人宋浩一家租住在广州天河龙洞村民的出租屋。简陋的土坯房建筑,下雨时还会漏水。这里像宋浩这样的租客很多,以来自四川、湖南的农民工为主,拖家带口成为这一带农民工的特点。丈夫们大多从事废品收购、建筑、装潢、运输等体力劳动,妻子负责在这里照顾年幼的孩子。

  “钱虽然赚得不多,可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很幸福。”1981年出生的宋浩主要工作是收废品,每天他和妻子把附近小区收来的旧报纸或塑料、纸箱卖给天河一个资源回收公司。“我们的情况不错了,一个月好的时候能挣上3000—4000,有些家庭靠老公一人打工,生活得更艰苦一些。”

  宋浩说,他以前的目标就是挣钱买一个小一点的两居室,看着节节上升的房价,他这个希望也在破灭。“不过我们还是不想回乡下去,不管怎么说,广州还是有钱可挣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