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科研人员陷财务管理困境 管“太死”逼其做花账

2011年09月02日 07: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该花钱的地方不能报账 能报账的项目可以多开钱

  管得“太死”逼科学家做花账

  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一直有经费监管的身影,项目结题时又有验收的程序把关,为何还会出现“黑洞”?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下,该花钱的地方不能报账,能报账的项目可以多开钱,科研人员似乎陷入了财务和管理的双重困境。

  “人头费”偏少,雇了人却出不起钱

  一些受访的科研人员提及最多的就是“基本工资低”。

  “这是饭碗,你不资助我,我就没法活。”北京一家研究所的研究员王亶文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搞了一辈子科研工作,最头疼的就是科研经费。

  一家研究所负责薪酬发放的工作人员屈宪(化名)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一名正高级研究人员的薪资应该在1.5万元到两万元之间,其中绩效工资占到至少一半的比例,而基本工资仅四五千元。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同样一个级别的教授,收入也会有差别,申请课题经费多的科研人员,可支配的资金多,用来发绩效的部分就多;而课题经费少的研究组,给助手、学生发放的薪资都不会多。

  不少跟着导师做科研课题的博士生抱怨导师太抠门,“发不下来工资,请一顿饭就了事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年轻的副教授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算了一笔“雇人出不起钱”的账:经费里的10%限定在劳务费,一个二三十万元的课题,10%就是两三万元;一个课题带一个博士生,一个硕士生,每人每月1000元,一年是2.4万元,三年便是7.2万元。“另外4万元从哪里来?”

  “绩效工资从经费中拿,以至于科研人员把本不宽松的科研经费几乎都用来发工资了。”这位副教授说,一些高校教师本来课时费就少,一个月的基本工资两三千元,如果没有科研经费提成,生存都难以为继。

  日前在一次科技创新论坛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局长韩宇透露,在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中,劳务使用情况占23.6%,而发达国家的比例则达45%。我国科研人员人均每年劳务成本约为日本的1/12,韩国的1/6。

  “科技人员的收入与所获得的经费不成比例。”南京大学教授高抒说,国内掌握一个千万元级别项目的研究人员,他的工资可能每月2000元,而在美国掌握同等项目的人,可能拿着相当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

  一些科研人员受到诱惑,在国家政策的许可下,抽取了部分资金,用于补贴个人收入。更有甚者,则挖空心思把经费挪作它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