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9月3日电 题:“空军水兵”:常年浪里行船为战机输送油料
作者 伍轶 刘志勇
在上海黄浦江畔,驻守着一支特殊的部队——南京军区空军驻沪某水运大队。就是这样一支被称为搏击风浪的“空军水兵”,在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下,一次次完成为航空兵输送油料的任务,保证战鹰随时升空作战。
8月中旬的一天,南京军区空军驻沪某水运大队突然接到上级紧急命令:因航空兵部队实弹演习,某机场急需增补2000吨航空燃油,必须在10天内运达。
接到命令的官兵们立即展开了备航的各项准备。制定航行计划、检查船艇参数、储备生活物资……然而,令第一次跟船执行任务的上等兵高杰感到好奇的是,出航怎么还上街买一卡车的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食品。
第二天一大早,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四艘油船在水兵的操控下顺利地驶离了码头。
平日看似风平浪静的江面,一旦行驶起来可不是“四平八稳”。站在油艇的驾驶室里,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水,看着船长沉稳操舵,再望望两岸的美景,对船艇的摇晃并不太在意,而是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开饭喽!”随着一声吆喝,炊事班战士扛着一箱方便面走进了船舱。
“今天午餐每人2袋方便面、2根火腿肠、一袋榨菜。”这就是午饭,船上不是有烹饪设备吗?小高有些不解,教导员刘振华说:“这次船上装的是航空油料,为了确保绝对安全,不能生火烧饭。”
吃饭间隙,高杰忍不住问道:“如果出航在外几个月,难道也是天天吃方便面?”刘教导员点点头,说:“除了临时停靠码头时,可以快速购买一些快餐盒饭,其他时间只能吃方便面、饼干等食品。”
端着一只“海碗”正在大口吃面的上士龚强插话说:“ 我当兵12年了,一年基本上有6个多月在外执行出航任务!”接着,他又补充道:“每天按6包方便面计算,12年,我差不多吃掉10000多包方便面了。”
时间在一天天地流逝着,当然,陪伴着水兵们的还是那一日三餐的方便面。三天后,许多战士嘴巴开始长水泡,手上也开始不断地脱皮,但每名官兵都坚守在自己的战位上,无怨无悔。据队长蔡文军介绍,仅这艘船艇上就有5名官兵因饮食原因患有胃病,有8名官兵由于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而得了关节炎和风湿病。
从这次航行计划显示,船队必经的水路航道窄、过往民船多,4条油船组成的船队要顺利抵达目的地,安全压力可想而知。
船至江苏某水域段,“拦路虎”果然跳了出来:一道只有6米宽通道的船闸,要求船队在开闸的一刹那,顶着1米多高的水位差和湍急的逆流穿行而过。船两侧仅有30厘米的空隙,稍不留神,满载航油的船身就会与通道相碰。
安全大于天。所有船员穿好救生衣,坚守自己的岗位,以防突发情况出现。
“全速前进!”队长蔡文军话音刚落,拖轮开足马力,激流勇进。8位舵手,全然不顾迎面扑来的巨浪,竭尽全力,稳住舵把,不偏不倚,长长的船队从闸道中央鱼贯而入,顺利过闸。
水上行船不比陆上开车,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随处隐藏着激流暗礁,而满载的油船更好比一座流动的弹药库,稍有闪失,就会危及安全。为此,他们决心打破沿袭多年的单航道油料运输模式,积极探索“多航路保障”的新路子。大队专门成立水文研究小组,广泛收集分析长江、黄河、渤海及内河的气候特征和航行参数;利用执行完任务空船返航的时机,派出精兵强将在万里波涛中探路,走一段,总结一段,确定一段。短短半年时间,上至长江中上游,下至东海水域,都留下了他们探索的航迹。
2009年初夏,大队一艘执行任务的油船正经过长江入海口。没想到转眼间,江面上浓雾紧锁,大雨滂沱,能见度骤降至不足1公里,江上民船纷纷停航靠岸。是继续航行,还是靠岸抛锚?由于大队已经探索出了新航路,大队长胡建民果断下令:继续航行!指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航行路线,同时开启导航雷达实时监控水面过往船只,油轮破雾前进。2个小时后,云开雾散,水兵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返航归建的日子里,官兵们最渴望的有4件事:能收到女朋友或者家人的信,好好吃上一顿米饭和馒头,看一看岸上的绿树鲜花,在运动场上活动一下筋骨。
然而,刚登陆的日子并不那么好过。一部分官兵由于适应了油船上的生活,风浪再大也不会晕船,但一旦到陆地上来,就会出现“晕地”现象——走路不太习惯,有些“醉酒”的感觉。有的官兵说,这种情况比晕船还痛苦。
所以,每当出航归来,机关都要把年轻的官兵们赶上岸补充“地气”,组织官兵看看电影、打打篮球、踢踢足球,更多的是让他们放松心情,融入地面上的正常生活。难怪这几年大队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建起了蓝球场、足球场、礼堂和文化活动中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