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贵州遭旱灾623万人饮水困难 不缺水缺水利工程

2011年09月05日 05:1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江口县闵孝镇新岭村,村民旱中忙着修水窖。本报记者 汪志球摄

黔西县锦星乡,一个孩子将手伸入龟裂的土地。本报记者 汪志球摄

  核心提示

  截至9月1日,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遭受旱灾,211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76万公顷,623万人、292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记者在贵州旱区采访发现,干旱在贵州有些地方是“家常便饭”,这几年“连旱”更是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贵州怎样才能越过干旱这个“拦路虎”?又该如何科学规划农业发展?

  “做梦都在修水库”

  全省水利工程人均供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

  日前,记者驱车行驶在贵州黔西县的山路,放眼窗外,干旱造成的景象令人痛心,农田龟裂,秧苗枯死,烟叶干卷,沟渠不见一滴水。

  停车走进一块玉米地,玉米叶枯得发脆,摘下一片,打火机一点就着;剥开玉米外皮,灌浆率只有30%。“这样的玉米,猪都不吃。”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说句实话,镇上每年下的雨不少,可是我们没大水库,留不住水啊,做梦都在修水库。”黔西县中坪镇镇长周成军说,镇上只有一座小二型水库,最多蓄水1万多立方米,年初水库就干了,不顶事,小山塘碰上今年的干旱就更不用说了。

  事实上,贵州年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人们常说“天无三日晴”。然而,贵州却很“渴”,大部分地方年年要抗旱,原因是贵州地貌特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土层薄,下的雨留不住,到了地下,造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局面。

  “不缺水的贵州,缺的其实是留得住水的工程。”贵州水利厅厅长黎平说,贵州全省1896座水库中,没有一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仅34座,平均3个县(市)拥有一座。全省水利工程供水量仅92亿立方米,人均供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

  面对特大干旱,加上水利设施薄弱,要想减少农业损失,贵州很艰难。

  据贵州省水利厅统计,截至8月,全省水利部门所辖1.8万处水利工程蓄水总量为8.03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3.8%。“水是农业的根,没有大水库多蓄水,抗起旱来的确有点黔驴技穷。”贵州水利厅有关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旱区发现,水利设施有没有、好不好,对山区农村来说,差别相当大。

  铜仁地区石阡县白沙集镇有一个黑山沟水库,可蓄水172万立方米,虽然遭遇特旱,可这座水库还有20%的储水量,不仅镇里人饮用没问题,灌区内5000多亩稻田收成基本没影响。

  石阡县县委书记赵贡桥说,“这次干旱,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贵州山区农业原本就脆弱,如果不搞好水利设施建设,更没有出路,我们已经在加快建设全县77处应急水源工程,加快修建农村小水窖工程,以发挥水利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今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其中,2011年至2020年,水利建设大中小微并举,投资954亿元,重点建设521处骨干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保障城乡安全饮水。

  旱情呼唤“节水农业”

  改变耕作传统,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损失养殖补

  采访中,记者发现,因为干旱,沿途许多树木都“耷拉”着。然而,走进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山上的金银花却长得精神抖擞,绿油油的一片,漫山遍野葱葱郁郁。

  “金银花可是村民的命根子,虽然今年大旱,可金银花是耐旱作物,要的水少,几乎没影响,又是个丰收年。”村支书朱昌国说,全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2224亩,产值近1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来自金银花产业,有的村民一年甚至能收入3万多元。

  朱昌国坦言,以前冷洞村民祖辈种玉米,然而村里石漠化极为严重,山上只长石头不长土,留不住水,逢旱即灾,几乎年年吃救济。“要不是改变了种植结构,冷洞村没有今天,算一算账,哪个划算很明显,一亩玉米收获几百斤包谷,顶多几百元收入,一亩金银花却有好几千元收入。”

  贵州没有平原,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种植结构也十分单一。因为土层薄,绝大部分山地用来种玉米,有的甚至从山脚种到山顶。然而“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同时又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看来真的应该换换脑筋,今年家里的玉米全绝收,损失很大,秋冬准备种蔬菜。”贵州安龙县兴隆镇排冗村风鸣组的乡亲们已经做好了改种蔬菜、冬洋芋的准备。

  针对目前严峻的旱情,为争取农业减产不减收,贵州省拟改种蔬菜139万亩,其他农作物119万亩。截至8月28日,全省已改种蔬菜37万亩,其他农作物45万亩。

  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共组织农业技术员19.1万人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多种、种好,帮助农民转变种植观念。

  贵州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要顺应气候变化趋势,针对降水量逐年减少的状况,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增强抵御天灾的能力,连片、成带发展耐旱特色作物,大力推进单个品种上规模、上水平,发展节水农业。

  8月30日,在贵州省榕江县忠诚镇锡庆村,到处是村民拍土改种、挑水灌溉的忙碌身影。

  锡庆村是榕江县旱情最严重的村之一,该村发动群众寻找水源,引水蓄水,补种改种,目前已改种洋芋、生姜、大豆等作物210亩。

  种植损失养殖补,贵州榕江县塔石乡党委书记石昌毕说,为弥补旱灾损失,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全乡养羊,乡里拿出10万元发展资金,设立养羊专项奖,奖励养羊重点户。“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实现全乡年出栏香羊1万只以上,把小香羊做成我们乡的大品牌。”

  “只有改变,才有出路。”石昌毕充满信心地说,“只种玉米、水稻肯定不行,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一旦遇到旱灾,我们就有足够的抗灾能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峥】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