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眼中,权力不是公众让渡和赋予的,不是用来为公众服务的,而是满足自己的私人欲望和个人利益的私产。
街头总能看到办证的小广告。试想,如果电话中听起来是很靠谱的单位,办的证还能得到发证机构认可,就基本可以弄假成真了。近日,成都青羊区的职称证书,就到了这样一种“办证的最高境界”:成都青羊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流出假证,供企业出售谋利,职改办参与分成,并给前来验证的假证背书。
贩卖职称者能得到具有申报资格者的资料信息,主动致电进行推销;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道钻过去职称证书管理不规范的空子。更明显的是,职改办相关负责人也一口咬定证书为真。即便“一本假证七八千给职改办”之说尚不能坐实,但这是典型的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也已经毋庸置疑。
在这起假职称事件中,权力变现的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不惜公然造假和说谎。在一些人眼中,权力不是公众让渡和赋予的,不是用来为公众服务的,而是满足自己的私人欲望和个人利益的私产。
在这件事情上,那些花钱买证书的人,实际上也是同谋者。避开程序和制度的规定,花钱买来的证书,自然不会是真的。更重要的是,这对于那些走正常渠道评上职称者,无疑是巨大的不公,他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且,如果因为职称造假,造成安全生产隐患,还会危及公众的利益。
再深究一层,给假职称写下背书的,是政府部门过分集中的权力。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四川省建设厅对外办公窗口,只需要青羊区职改办认可,假证就可以漂白。以成都为例,正常的程序应该是:通过单位向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申报,经过成都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定,再报四川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批准。这也可以看到职称办等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寻租空间。
很多国家的职称或职业资格认证,是通过学会、协会采用社会同行专家评价的办法。这种社会化的职称评定方式,能清除评审中出现的利益、人情因素,也更能为社会所承认。而我国的职称评价,单位和政府的因素,仍然过重。在“权力私有”的诱惑之下,少数地方难免疏于监管,出现类似青羊区这样的失控状况。
在当前的情况下,职称不可能消失、也不可能弱化,但职称评价的社会化,却是难以避免的趋势。或许,成都青羊区职称责任部门的作为,在很大程度上提示了这一点。政府作为监管部门,从“职称利益”之中跳脱出来,或许才能避免更多的职改办与街头办证广告沦为一流。金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