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通讯:南水北调移民的“陌生”生活

2011年09月05日 18: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中牟9月5日电 题:南水北调移民的“陌生”生活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我原来在丹江口水库捕鱼,如今在这里养鱼、卖鱼。”46岁的周林依靠多年的捕鱼经验,开始了承包鱼塘养鱼的营生。谈到移民的变化,他说,自己从一个捕鱼者变成了养鱼者,且生活在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两年前,周林一家三口从河南淅川县金河镇姚湾村搬迁至近400公里外的河南省中牟县刘集镇姚湾村,对他而言——这里的人是陌生的、土地是陌生的,就连说话的声音都是陌生的。

  周林端5日向中新社讲述“陌生”的生活,因为家中几乎没有亲戚来往,沙发套也没舍得拆。他说,亲戚朋友相隔千里远,“出嫁的女儿就在老家的淅川县城,去看一次就得跑上大半天”。

  周林口中的搬迁指的是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共涉及河南省的16.5万人左右,目前,河南的大规模移民已基本结束。

  虽然迁出地——长江丹江口库区渠首河南淅川官方“可以松一口气了”,然而,搬迁易,扎根难。移民到了新家园后,如何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如何适应新的谋生方式,这些问题靠政府一时的物质支持仍难以解决。

  周林在中牟县唯一亲切的地方就是“姚湾村”。根据当地习俗,几乎所有移民搬迁点都保留了原来的村庄名。但两年前,周林想贷款承包鱼塘时,“因为缺少吃商品粮的熟人,找人担保费了很大周折”。他说,这才认识到自己是个“外乡人”。

  幸运地的是,周林最终还是承包下20亩鱼塘,并依靠养殖黄河鲤鱼挣了在陌生地的“第一桶金”。他说,目前贷款已经还清,“养鱼一年收入5-6万元人民币,而捕鱼只有1万多元,比原来强多了。”

  周林说,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缓冲期,搬到新地方了总体比原来的老家要好,“女儿和儿子都说,这里的大环境好,离郑州近,但我心里还有点恋老家”。

  相比周林等养鱼专业户,姚湾村还有很多移民选择了种植蔬菜大棚。年过半百的姚佰奇说,每人不足1.1亩耕地,一家7口人生活有难度,“这里的生活成本高得多,干什么都需要钱。”他说,为此自己选择了种植经济作物,年轻的儿子到附近或郑州去打工。

  姚佰奇认为,过去在山里虽说不富裕,吃的问题上根本不用花钱,随便凑合凑合就能做一顿饭。但现在,就连种地的方式都跟过去不一样,在老家用一头牛就可以耕作,在这里一切都是机械化,我们不懂得这个技术,“机器在地里动一动都需要钱”。

  但令姚佰奇高兴的是,小儿子在移民新村娶了媳妇,大儿子家添了新丁,蔬菜大棚种植的番茄、苦瓜卖出了好价钱。他说,这里交通便利、离省会郑州近,感觉搬迁利大于弊,利于后代的娃们。

  河南省中牟县刘集镇姚湾村共安置了1000多名移民。村里足球场大小的生活广场,配有绿化区、休闲区等基础设施,错落有致的二层楼房和平房前后都有绿植。

  在路过村口的小学时,有村民告诉记者,因为学校的环境好,还吸引了附近村子里的学生来此读书,“孩子读上书,将来才能有出息”。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不再搬迁。”经历了两次搬家的姚佰奇表示,移民们有一个稳定的家,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其他的问题都能慢慢磨合。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丹江口水库的水在淹没祖坟的位置前,“政府能组织大家回去看一看,我们这心里也就踏实了”。(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方灿】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