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记者走访陕西汉中农村生活见闻 也有欢喜也有愁

2011年09月06日 09:5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1日,正午过后,依然是三十四五度的高温。陕西汉中汉台区汉明村的路面被晒得发烫。记者在这个秦岭脚下的小山村,出了这家进那家,就想听听乡亲们喜欢啥,忧愁啥,盼着啥。

  李海宽家:

  管用的本本真不少

  进村不久,就看到一个打着赤膊的中年人,顶着烈日在自家院里埋头干活,晾晒在地上的稻谷在他的铁锨下飞快地翻动。他叫李海宽,55岁,是个本分的庄稼人。他家种着8亩地,不算玉米和水稻,光是4亩多柑橘园,就能收入1万多元。再说他还有修农机的手艺,一年赚个3000多元没问题。

  “领过粮食直补款吗?”

  “拿了拿了,好几种补贴,信用社都打到折子里。”

  说到这些年党的惠农政策,他一迭声说,好!好!真的对我们农民好!好多事儿都替我们想到了。

  他手里攥着几个各种颜色的本本,一个个打开给我们看:“黄色的是信用联社的折子,国家给的小麦、玉米、水稻、地膜的补贴都在里面,随时可以取。这绿色的是我老伴的最低生活保障证,她腿有残疾,每个月都能领钱。全家四口人都参加了新农合,老伴最近摔了一跤,腿骨折了,花了2000多元,新农合给报销了一半。”

  最让他自豪的是一双儿女。女儿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已经在北京安家。儿子23岁,学的是数控机床,已经在家大企业工作。

  老李手里还有一个鲜红的本本,是儿子的数控车工高级技师证书,盯着证书上那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他反复念叨的就是一件事,儿子什么时候娶媳妇呢。

  罗秀云家:

  买了大货车就盖不上房

  汉明村两三层的房子很普遍。周边都是比较新的小楼,罗秀云家的平房特别显眼。

  她家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盖的,已经有些破旧。堂屋里光线很暗,放着给老人准备的寿材,还堆了些杂物,抬头一看,黑黑的顶棚有的地方透了亮,见了天。有的屋子地上经常放着盆,准备下雨时接水。

  提起房子,罗秀云的话马上多起来。“我说先盖房子,儿子坚持要把攒下的钱先买大货车跑运输。去年买车花了16万多,其中五六万元是借的。现在运输也不好干,油这么贵,活不好找,还要垫支,年底才结账,钱哪那么好挣的。”

  同一个院子里,还住着她多病的公公婆婆。两位老人告诉记者,市里给农村超过60岁的老人发放养老金,老两口每人每月能领到65元。“没想到共产党还给我们农民养老,我们心里踏实着呢!”

  村支书李成林告诉我们,现在全村9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新盖的房。罗秀云家的房子是村里比较差的,她家把钱投到生产上,暂时就拿不出钱改善住房。

  罗秀云很羡慕乡亲们,也想早一天住上新房子,更盼着儿子买的运输车能早点赚到钱。

  殷焕英家:

  三岁小孙女“留守”在家

  天色渐晚,村民殷焕英在柴灶前忙着做饭。

  这位农家妇女很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最近,她丈夫被农用车碰了一下,腿部受伤,一直躺在医院里。殷焕英既要照顾丈夫,还要侍弄家里承包的柑橘园和水稻。

  站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幼小的留守儿童。穿着妈妈从江苏无锡打工带回来的白色连衣裙,3岁的李佳欣拿着红色的小气球跟在殷焕英身后跑来跑去。殷焕英说,孙女欣欣出生刚6个月,她爸爸妈妈就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两年左右才回来一次。

  “要喝奶。”小欣欣拽着殷焕英的腿。

  “这孩子,自打跟着我,就一直喝奶粉,都这么大了,还要用奶瓶喝牛奶。”殷焕英灌满奶瓶后,小欣欣抱着奶瓶,满足地喝着。

  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殷焕英到附近的幼儿园,拿儿子儿媳妇寄来的钱,给小欣欣办好了入托手续。

  “想爸爸妈妈吗?”记者问。

  “不想。”小欣欣脱口而出。

  “想奶奶吗?”小欣欣马上点点头。

  汉王镇副镇长张华说:“留守儿童,只认爷爷奶奶,生疏了爸爸妈妈,这在农村普遍存在,小孩的成长是个问题。”(记者 徐天亮 杜峻晓 江夏 高云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