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导弹家族已形成
杀手锏……
中国飞航导弹事业的成长,与这三个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有一个型号的故事,飞航人常常会提起。
198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仪式上,通过天安门前的海军部队方阵里,出现了中国新一代飞航导弹。细长的身躯,小巧的翅膀,多棱的尾巴,天安门城楼上的外国武官惊呼起来:“飞鱼!飞鱼!”
这种被称为“中国飞鱼”的飞航导弹,就是中国的舰舰导弹——鹰击八号。一次在澳大利亚参加国际展览,有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产品。梁守槃院士用英语回答:“这当然是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我还可以告诉你,它比法国的‘飞鱼’飞得更远!”这种导弹在泰国展览进行发射表演,一举命中靶船,引起泰国轰动。
这个被称为“玲珑一代”的小型飞航导弹,使用固体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超低空掠海飞行,抗海浪和抗电子干扰性能好,能钻进敌舰肚子里爆炸。
这样的一个型号,被戏成为“小二黑”,是用“砖头支锅做野炊”的方法试验成功的。
1973年10月一个难忘的日子,“小二黑”的主发动机样机研制出来了,但这时还没有建起配套的试车台,点火试车便在山沟里露天开始了。
在航天三院西北角的荒沟,长着不多的几棵野生榆树和一沟荆棘野草。拔去野草,挖一个坑,把发动机的头部埋在地里,冒火的屁股朝天。为了防止它晃动,再用铁丝固定在两棵树上。
由于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还有方方面面的协同,小推力、长时间的固体发动机终于研制成功了,大大超过了设计要求。随着发动机的步步胜利,“小二黑”终于有了正式“户口”。此时,整个导弹的其他系统也都投入了决战阶段。
为了躲过敌舰雷达的眼睛,小导弹要贴近水面飞行。它必须克服复杂的海浪和各种电波的干扰,否则将难以寻到目标,而成为无头之箭。承担此项任务的雷达专家们,做完了室内、陆地的各种试验之后,大年春节不过,扛起设备、产品,千里迢迢,坐车乘船,到花鸟山去了。花鸟山啊,多好听的名字,但并非旅游胜地,专家们那时也没有闲情逸致,因为那里的风浪春节时最大,末制导雷达若能经受住那里风浪的考验,其他风浪就不在话下了。科技人员战胜了狂风恶浪和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研制出与世界同类产品相媲美的小末制导雷达。
要说新型末制导雷达克服了低空飞行的各种干扰,能准确无误地逮住目标,那么保证“小飞航”像冲浪手一样能够随着海浪起伏,就要靠驾驶仪系统的高度表了。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高度表就是要使导弹贴近浪尖飞行,始终与水面保持一定距离,安全地隐蔽在敌舰雷达盲区,直至扎进敌舰肚子。
控制专家们经过艰辛劳动,高度表定型前的—切研究和试验似乎都没有问题了,但当装上军舰,驰进大海,做定型试验的时候,第一发中靶了,第二发、第三发却接连失败,被海浪吞没了。控制专家的心情格外沉重。
时任总设计师的姚老总听了各种意见、看了各种报告后认为,导弹飞行中的恶劣振动环境,是引起元器件失灵,造成飞行失利的关键因素,他建议加强防振措施。
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绍福,担任过多个型号的主要技术工作,他对“小二黑”的论证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试验队全部从黄海之滨撤回北京,按照姚总的意见组织全弹振动环境试验,结果证明姚总的推测是正确的。根据试验结果,重新对控制系统加装了高阻尼减振设备和其他防振措施,改造了全部出厂试验弹。经过一番拼搏,“小二黑”终于取得了发发命中的战绩,通过了定型试验,促进了中国飞航式导弹技术的成熟。
创业的艰难并未阻挡飞航人的报国情怀,从仿制、改型研制、自主研制到创新,飞航人披荆斩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先后研制了十余个系列,数十种导弹武器装备,形成了庞大的飞航导弹家族。
在2009年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某型巡航导弹精彩亮相,该型号实现了中国军队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