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遏制“赶农民上楼”需明确罚则

2011年09月08日 14:40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有些地方不顾农民合法权益,搞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的风光都没有了。农民失去的是土地,这件事情远远超过文化的保护。(9月7日《新京报》)

  有些地方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强制拆迁,赶农民上楼,不仅丢掉了现代农村风光,而且导致农民失去土地与精神家园,温总理对该现象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有报道说,这场被戏称为农民“被上楼”的“拆村并居”运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这些地方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其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本是为了保护耕地与农民利益,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建设用地指标、不顾条件大拆大建、强迫农民上楼、对农民补偿不到位的情况。

  比如,在这场农民“上楼运动”中,曾被评为河北省生态文明村的廊坊市董家务村,被拆成了一片废墟,就连刚修好的“村村通”水泥路面也被毁坏。山东诸城市取消了行政村编制,1249个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农民意见很大。由于不方便生产与生活,有的村民宁可住猪圈也不愿意“上楼”。某些地方不征求农民意见,不尊重客观实际,大规模撤销自然村,生硬强迫农民上楼,显然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本意。温总理痛批“赶农民上楼”,国土部此前也部署过清查增减挂钩试点整治工作,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纠正农民“被上楼”,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老实说,如果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因地制宜、水到渠成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形象,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我表示赞成。但是官员为了吸引眼球、制造“政绩”,不顾农民的感受,对新农村建设大干快上、强力推进,以“宅基地复垦”之名,行商业开发之实,拆了农民的房子,还要农民掏腰包买房,如此赶农民上楼,与强买强卖何异?农民“被上楼”歪曲了新农村建设的本意,与农民的意愿背道而驰。温总理的批评值得这些地方官员深刻反省。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共识,中央一再重申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保护粮食安全的当下,无论从节约资源还是保护民生的角度考虑,地方政府都不能为了政绩面子与商业开发利益,强制农民上楼,浪费社会资源搞重复建设,伤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破坏淳朴的农村风光。

  新农村建设不是不可以搞,“拆村并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规模化的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初衷也无可厚非。但是,中央的政策因为某些官员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虽然农民毫不客气地对“被上楼”投了反对票。但是,仍有不少地方躺在牺牲农民利益的“上楼工程”上沾沾自喜。

  更重要的是,农民“被上楼”这样一个劳民伤财、民怨颇重的运动是如何顺利实施的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于,某些官员好大喜功,一权独大,根本没有听取民意的习惯。在面子工程大链条中,村民听村干部的,村干部听乡干部的,乡干部听县领导的……而处在面子工程链条最末端,受害最深的村民心声根本没有人听。违背农民意愿、虽然农民反对“上楼”,但是“赶农民上楼”也为某些人带来了政绩。

  何况,歪曲新农村建设的本意打造形象工程,并非一地独有的风景。大拆大建的错误发展观仍有相当大的市场。虽然消耗大量资源、资金的面子工程,给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给农民带来损失。但是由于制度设计先天不足,导致法不责众。除了事后叫停以外,官员违规成本低廉,而面子工程的后遗症严重。

  对此,温总理已经说得很明白,相关部门要创新政绩评价体系,给新农村建设树立界桩,明确罚则,给好大喜功者带上法律紧箍咒,把权力关进笼子,刹住“赶农民上楼”的歪风。对尚未付诸实施的“被上楼” 及时矫正、补救,避免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梦魇。(叶祝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