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海洋六号的技术工人们:从不以临时心态对待工作

2011年09月09日 17:38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海洋六号的技术工人们:从不以临时心态对待工作
    图为“博士后技工”刘碧荣(右)和“老中医”吴诚强,在检修设备。本报记者 左朝胜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随船科考近一个月,记者发现,“海洋六号”可谓藏龙卧虎之地,除了前面报道中陆续提到过的首席科学家、科考大将,历经风浪的船长、认真敬业的驾驶人员,维护船舶动力运转正常的老轨和技术过硬的管轮外,更有一批拥有各种专业背景的年轻科考队员,一批深藏不露默默无闻的技术工人,和一群普普通通的后勤服务人员。

  “刘哥”是船上弟兄们对技术工人刘碧荣的称呼。深海浅钻第一次入水时,在后甲板作业现场,记者初识刘哥,他是调查部后甲板的技术工人,黑黑的脸庞,憨憨的笑容。此后,经常看到刘哥橙色的工作服上粘满油污,灵活地攀升到A型架上安装牵引设备,老练地在作业甲板的最前方指挥各种调查设备入海、回收、维护。

  深海浅钻作业项目的负责人,年轻的机械工程师于彦江评价说:“刘哥是个勤快人,实干家。”他说:“有困难找刘哥,再大的困难,他都能想各种办法帮你解决。”深海浅钻,是今年大洋23航次的重头戏,也是头一回在“海洋六号”投入使用。在第一次入水作业和回收过程中,浪涌船摇,2吨多的巨物来回摇荡,10个人也牵拉不住,非常危险。刘哥提出了在钻机边框焊接水管,固定胶皮等止荡防撞的改进方案,得到大家认可后,他和技术工人董国强一起对设备进行小改造。如今,深海浅钻作业已经完成了30多次,经受住了海上实践的检验。来自深海浅钻设备研制单位北京先驱公司的两位工程师对刘哥的工作作风也直竖大拇指。

  导航定位组的年轻技术员黄宁赞叹道:“刘哥不愧是老经验。虽不懂多少英文但却有天生的‘嗅觉’。”几天前,在一次进行水下定位工作的准备过程中,发现定位探头升降机电机无法“上电”,一时也检测不到问题所在。船眼看就要到达指定工作点了,这边,技术人员黄宁等和刘哥继续紧张检查线路、开关等,另一边已做好准备,实在不行就靠人力手“摇”升降轴下放探头。这时,刘哥凭借经验拨动了控制端的重置键,启动,大家惊喜发现:成功了!

  大家对刘哥的工作很认可,伙房搬运食品的货梯出现故障,有他参与维修设备;大家清洗钓上的鱿鱼,是他帮忙焊接的水池架。不管分内分外,刘哥都是那么勤快、热心。他的技术全面,经验丰富,有人说刘哥是个“博士后技工”,机、电、焊样样了得。他今年40岁了,出海工作多年,参加大小航次不下十几次,尽管还只是一位不在编制的临时工,但却从不以临时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身份”如何,刘碧荣已经成为“海洋六号”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了!

  在“海洋六号”科考船上,刘哥这样的技术工人也有不少,调查部技术工人吴诚强、黎俊强等都是这样的人,他们责任心强,勤思考,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技术小改造:作业甲板两侧有便于牵拉绳索而焊接的圆钢挂柄,有防止设备出水摇摆用的自制挂钩,也有为深海浅钻取样而专门设计的取芯器等,大大小小技术改造十余处,充分体现了甲板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与智慧。

  在夏威夷的火奴鲁鲁岛,绰号“老中医”的技工吴诚强和科考队员们一道逛街,回来后大家在高谈阔论夏威夷街景购物时,“老中医”吴诚强却津津有味地谈道:“看人家工人干活多地道,在街边焊装隔离栅栏,每根钢柱在水泥墩上打4颗膨胀螺栓,不偏不斜稳稳套进钢柱底部的4个螺孔,上紧螺母后还把多出螺母的螺栓切割磨平,我看了几公里没有发现一颗螺栓例外!”这段话,记者在“海洋六号”上听“老中医”念叨了数遍,每一次他都念叨得津津有味!在夏威夷的大街上能够看遍几公里的栅栏螺栓,这种境界怎一个“敬业”了得?假如,夏威夷街边焊装隔离栅栏的美国工人知道有这样一个中国“游客”,该会如何“惺惺相惜”啊!

  大家为何把吴诚强叫做“老中医”呢?这里摘一段他的日记:“中医医生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病理的,我们判断设备故障的方法和这些中医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医里有‘防微杜渐’的理论,用在诊断设备故障上,就是从小处开始,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第一航段的滑轮事件就给了我们这样的经验和教训,开始听到滑轮的呻吟(摩擦声),认为是海况太差,滑轮挨到了挡板,就没有太重视,等到滑轮掉下了痛苦眼泪(金属碎片)的时候,很快就已经是病入膏肓了(滑轮卡死停止工作)。我们维护设备也是抱着‘小病不治,必成大病’的态度。前几天A架的手臂(A型架)已经多处外伤,血管(高压油筒)外皮已发炎需要处理,我跟许锦民、黎俊强先把发炎生锈的地方处理干净,抹上药膏(黄油),包上绷带(胶布),为了防止以后受伤,就再给它加上一层人工皮(保护管),这样处理后就大大减少爆血管的可能。后甲板的设备是我亲密的朋友,作为一个‘老中医’,我要密切关注它的健康状况,让它拥有健康的体魄,这样才能使它不辞劳苦地正常工作。”

  在“海洋六号”船各部门,都有一批这样认真负责、默默奉献的技术人员,比如,轮机部李华龙,既是助理电机员,还兼做网络管理员。他刻苦钻研电机业务,还根据“海洋六号”船“机电合一”的技术特点,主动请教机械原理方面内容,从而使得对电气控制原理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机工沈衍栋,是个老资格的技术工人,经验丰富,钳工技术了得,风电焊也掌握得不错,经过他加工出来的材料,与其说是配件,还不如说是工艺品,轮机部充分利用其特长,安排其做检修工作。

  再比如,记者经常看到,在水手长梁广海带领下,水手们顶着烈日、冒着高温,在甲板上进行敲锈、打磨、油漆作业。正是他们及时做好日常保养、清洁,尽管出航已70多天,但“海洋六号”船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船容船貌。

  这个航次中,记者还多次听到大家评价,“海洋六号”船伙食搞得不错。厨工和服务员们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炊事班长谭雄权等3位厨师每天要完成65位科考人员一日4餐的伙食,每天两个正餐三菜一汤,还配有水果,还经常做些特色早点,比如糯米鸡、豆浆、油条、煎饼等,为值夜班人员准备的宵夜1周内也几乎不重样,航次后期,没有新鲜蔬菜的情况下,炊事班发豆芽、制豆腐,利用船上的现有条件,努力把伙食搞好。

  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在茫茫大海上,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同样是远洋科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可敬可爱的科考兄弟。让我们记住他们!(记者 左朝胜 国土资源报记者 陈惠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