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齐鲁晚报:邵阳沉船事故需走出“塔西佗陷阱”

2011年09月13日 08:41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只有翔实的名单,才能将每一个遇难者从冰冷的数字还原为生动的人,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打消公众对官方说辞的质疑,进而挽救一些地方政府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公信力,让他们免于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威胁。

  在近期的突发事件当中,“塔西佗陷阱”一词频频出现于公共讨论之中。这个西方政治学的经典理论认为,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他们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虽然再次搬出这个常识性的理论有些俗套,但鉴于当前的舆论格局,“塔西佗陷阱”确实是解读邵阳沉船事故最恰切的视角。

  时至今日,公众对邵阳沉船事故的最大疑问在于,那艘倾覆的渡船上究竟载有多少人,其中又有多少人不幸罹难。公众和媒体之所以对这个问题锲而不舍地追问,是因为它既是整个沉船事故中最核心的事实,也是还原真相和追究责任最关键的起点,更关乎那些遭受无妄之灾的家庭的感情。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任何人有任何含糊和隐瞒。

  然而,作为距离权威信息最近的一方,身处舆论风暴核心的邵阳县官方,恰恰以明显失当的方式,让自己一点一点陷入了“塔西佗陷阱”。面对坊间的各种传闻和质疑,邵阳县官方公布的数据非但没有定纷止争,反倒一再导致强烈的民意反弹:从最初宣称涉事渡船上仅有43人,到随后改口称45人,再到最终“统一口径”为50人,相关数据每修改一次,民众的质疑就会增多一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就会瓦解一分。

  公众质疑邵阳县官方提供的数据,以及一些媒体自行核实遇难者名单,事实上都只是管窥当前社会舆论情势的一个切片。借由这种不信任情绪,我们得以体认社会思潮的变迁,进而从更为宽宏的层面理解当前地方政府普遍遭遇的公信力危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情绪的蓄积,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公众不信任邵阳官方公布的数字,是因为既往的无数事实都让我们多了一分警觉之感,也因为在那些数不清的矿难、地震甚至流行病害中都有太多至今未明的真相,同样还因为那些与公众耳闻目睹相去甚远的官方数据已经让我们读不懂真实的中国。厘清这一点,就不难发现,“不明真相”的公众和媒体恰恰是在以理性平和的方式倒逼真相,维护公道和人心。

  其实,稍有智慧的主政者都应该明白,将公共事故遇难情况抽象为一个冰冷的数字,虽已成为地方政府危机善后的惯常模式,但绝不是值得效仿的模式,更非能赢得民心的模式。总是以这种被动的姿态应对汹涌的舆情,总是以捂盖子的做法来糊弄民众,一旦公信力跌破底线,势必会遭遇更为棘手的危机。

  当然,邵阳县官方若想正确化解危机,走出“塔西佗陷阱”,也并非没有可能。最简单易行的一种做法,就是尽快向社会公布沉船事故的遇难者名单,而不是拿所谓的“当地习俗”为托词,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刻意隐瞒真相,如果河水连夜暴涨和他们无关,公布遇难者名单显然是最能自证清白的最佳举措,也是以还原真相的方式给遇难者亲属一分迟来的尊重。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曾站立着一个生命,在不久之前,他们还在这个世界行走,或精彩或卑微地活着;每一个生命,都不该被轻易剥夺,我们不相信活着没有证据,更不能容忍死无对证。只有翔实的名单,才能将每一个遇难者从冰冷的数字还原为生动的人,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打消公众对官方说辞的质疑,进而挽救一些地方政府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公信力,让他们免于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威胁。(汤嘉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