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关地沟油流向餐桌的现象及危害,我们已从以往媒体的调查、学者的痛斥和业内的自曝中有所耳闻,更从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此出台《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的不寻常举动中,感知地沟油问题的严重与国家整治的决心。然而这一次,公安部门在浙江、山东等地破获的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非法制售食用油的案件,还是让我们如此震惊。
这不啻也是对食品监管的一记重重棒喝。
看看案件中揭开的那些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产业化的经济链、机械化的生产规模、全国化的流通渠道、超强的“创利”能力,甚至于强大的反侦查能力以及黑窝点披上的正规工厂外衣, 无不残酷地告诉人们,地沟油早已不是我们以为的什么小作坊,而是“鸟枪换了大炮”。以至于公安部这次直接指挥下的特别行动,竟历时4月才逐渐让其浮出水面。
为什么地沟油黑色经济链条竟能如此猖獗?在其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的“产业升级”中,到底暴露了我们在监管方面的哪些不足?更提出了哪些新问题……当外媒和国人纷纷从这些特大案件的告破中“看到中国政府治理食品安全的努力与决心”时,或许,我们更应作出如此追问。
面对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与公众的现实期待,我们监管的乏力与缺位矛盾,正日益加剧。而从地沟油产业的滋生和壮大中,既能找寻到那些没有“道德血液”的非法制售者们如何趁监管之“虚”而入的现实轨迹,同时,也对正在加强和完善的新监管体系起到一个“镜子效应”。
这里,有监管标准的“无计可施”——在真假难辨的地沟油样品前,有关人士无奈表示目前还没有检测的有效办法;也有“九龙治水”的体制尴尬——在地沟油泛滥的现实面前,城管、环保、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却依然各管一摊,甚至因此玩“太极推手”,看似谁都有责任管,实则谁都管不住;这里,还有难被问责的“不作为”行政,以及属地监管根本无法匹配“跨地区产业”的模式弊端——一旦“地沟油”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被放到不同区域,在甲省收购粗炼油,到乙省深加工,再销售到丙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监管模式就失灵失效了。
我们必须正视到这样的一个“落差”:包括地沟油在内的一些食品黑心产业,开始有了利用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机械和运作模式步入“集约化、规模化”阶段的苗头,其手段更先进、隐蔽性更强,甚至于“对抗”相关监管的能力更大,对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危害更大,对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干扰破坏更烈。而与其相对的是,虽然对食品安全问题,中央下了最坚定的决心,作了严厉的部署,相关地方和部门也作了不少努力,但我们的监管力量,目前仍然缓慢地行进在“小农经济时代”,很多时候,还实难有“对抗”甚至“制服”的监管能力。
或许,这一次公安部门利剑的突刺,和正在展开的“打击小四黑”的重拳出击,让我们看到重挫黑产业、整治食品安全的另一种新思路:把行政监管与案件侦破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多部合作,使监管力量借助科学和法治升级换代,可能才会尽快锻造出一把斩断食品黑心产业链的利剑,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陈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