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送“嫦娥”奔月的力量
——嫦娥二号卫星远征150万公里外深空纪实
9月15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传下第一批试验数据。
此前,8月25日23时27分,经过77天太空飞行,嫦娥二号卫星准确进入其拓展任务的目的地——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日—地引力平衡点,即“第二拉格朗日点”(L2点)环绕轨道,并于9月1日与太阳、地球、L2点处在同一平面内,开展为期一年多的探测活动。
世界上第一次从月球轨道出发探测L2点的航天活动;第一次实现我国对月球以外的太空进行探测;我国第一次开展L2点转移轨道和使命轨道的设计和控制,并实现150万公里远距离测控通信……当众多荣誉涌向嫦娥二号卫星时,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嫦娥的“娘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探寻这个神秘的源头。
打造“天梯”:从40万公里到150万公里的跨越
对于头顶的这轮皓月,人类从未停止过畅想。
2008年6月25日,有关方面确定将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改进,作为二期工程技术先导星,验证二期工程部分关键技术,并依据发射顺序,将该任务命名为“嫦娥二号任务”。
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嫦娥二号任务。至此,从“绕”起步、为“落”而生的嫦娥二号卫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根据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规划,嫦娥二号卫星实际上相当于“绕月”与“落月”的桥梁和纽带,主要任务是深化月球探测的成果,同时验证将来要实现月球软着陆的部分技术,降低软着陆的风险。
今年4月1日,半年设计寿命期满,嫦娥二号卫星不仅全面实现了既定的各项工程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而且卫星运行状态良好,剩余燃料较充足,全系统状态正常稳定。
有关嫦娥二号卫星的“命运”有了多种猜想。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卫星的作用,深化和拓展月球及深空探测成果,综合权衡卫星状态、燃料剩余、测控通信能力、技术试验与科学探测价值等,卫星、测控和地面应用三大系统在国防科工局的统一组织下,细致研究了燃料利用、试验时机、月食应对等因素,最终在五大方案中选择了飞往L2点和开展3项拓展试验。
150万公里以外的L2点,中国的卫星从未造访过,最突出的难点之一就是燃料,只有轨道设计精准、测定轨道准确、飞行控制精确,才能节省大量燃料。
“对于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的航天器来说,其上天成本甚至是几倍于同重量的黄金。”在嫦娥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黄江川看来,我国要想实现更大重量或者更远距离的空间探测,必须最充分地利用火箭推力,减少卫星燃料的消耗。这其中完美的轨道设计功不可没。
早在嫦娥二号卫星任务实施前,以黄江川为代表的研制队伍就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深空。卫星与火箭两大系统的有关专家互相配合,携手合作。经过反复核算,最终采用地月转移轨道,为“嫦娥奔月”打造了一架快捷方便的“直达天梯”。相比于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二号卫星的奔月时间缩短了近一半,大大节省了卫星燃料,为嫦娥二号卫星完美地完成从40万公里到150万公里的跨越奠定了基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