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阿耕“耕读”土楼文化:给山外人讲当地故事

2011年09月16日 16: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振成楼”位于福建永定湖坑乡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一楼梯为一个单元。  


 

视频:振成楼楼主讲述永定土楼百年变迁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永定9月16日电 题:阿耕“耕读”土楼文化

  作者 詹托荣 卢彦蓉

  “圆楼像句号,却引出了无数的惊叹号或问号。”今年60岁的阿耕站在振成楼前,向前来参观土楼的游客讲解着,声音略带沙哑,普通话带着客家“土味”:“振成楼外环是圆形,左右两边有对称的半月形馆舍相辅,看上去像一顶官吏的乌纱帽。”

  楼主传人:给山外人讲土楼故事

  初秋的闽西依然酷热难耐,中新社记者在永定湖坑镇洪坑村振成楼前见到了阿耕,黝黑的脸庞挂满汗珠。阿耕送走一波游客,又站在振成楼前等待下一波游客。

  上世纪80年代初,阿耕也是站在振成楼前,那时候他不是在等待游客,而是为三三两两的山外人带路。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矗立着一幢幢高大雄伟建筑,山外人对这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好奇不已,开始走进偏远的客家山区,探寻土楼奥秘。

  客人远道而来,阿耕热情地带他们看自己的土楼,请他们吃客家菜,喝自酿的客家酒。从1984年起,阿耕正式做起了土楼义务导游,向山外人讲起发生在土楼里的故事。

  “我是楼主的第三代,现在也是这座土楼的主人之一。”阿耕所住的土楼,是民国元年由阿耕的祖父辈建造的“振成楼”,占地5000平方米、拥有200多个房间,以中西合璧、精致典雅、富丽堂皇著称,被誉为“土楼王子”。2008年,振成楼同其他45座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魅力导游:接待知名人士不胜枚举

  跟随阿耕的脚步,记者踏进振成楼大门,来到内环楼,“土楼有两大奇观,一是土楼的建筑奇观,二是文化奇观。”阿耕指着楼中议事大厅石柱上的楹联说:“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这是楼主教育后人要尊老爱幼,勤劳简朴。”

  走到后厅,汗水渗透了白衬衫,阿耕声音更显沙哑,仍娓娓道来,“振成楼是按照易经八卦设计构造,有防火、防盗、防风、防震功能和措施。八卦门打开,几百人可聚居在一起和睦相处,八卦门关住,每卦自成一体,既有大集体的团结力量,又有小单元的自由舒适。”

  阿耕在讲解土楼时出口成章,显得学识渊博,可阿耕却是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农民汉。“我小时候比较顽皮,不爱念书,父亲说‘不好好念书,那就回家日日耕田。’因此给我起名叫林日耕,大家就我阿耕。”阿耕风趣地讲起名字的由来。

  “我自己只有小学文化,知识非常的浅薄,但作为土楼导游,我要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土楼历史和客家文化。”阿耕把每位游客当做老师,他将专家学者们告诉他关于土楼的知识记下来,点滴积累,形成了今天丰满生动的“阿耕导游词”。

  虽未上完小学,他编著的《阿耕与土楼》却成为游客“抢手货”,两年内翻印了三次。

  如今的阿耕已是一位专业而知名的魅力导游,平均每天都要为5000多名游客做讲解,接待海内外的名人不胜枚举。2010年春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访振成楼,听完阿耕的讲解后,留下“保护好土楼,弘扬客家文化”的嘱托。

  土楼坚守者:“我永远在土楼”

  阿耕父亲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当过民国时期议员和闽侯、永定等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还当过永定县名誉县长。阿耕的五个兄弟大都学有所成,不少定居海外,唯独他独守祖辈留下来的土楼。

  “我的胎盘现在就埋在这底下。”走进厨房,阿耕指着门后一块砖说,“这是我们客家人的习俗,先人告诫我们,无论多富有,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这里的摇篮血迹。”

  “我也离开过我的土楼。文革期间,父亲被扣上‘反动地主’的罪名,遭迫害致死。父亲死后,我们也被赶出土楼,一家人住在牛棚里,就连我的婚礼也是在牛棚里举行的。”

  经历凄风苦雨后的阿耕对于家的和谐、团结更加向往。“我曾对我的儿子说,我永远在土楼,永远爱土楼。现在一家人和和睦睦地住在自己的土楼里,我已经很知足了。”

  “我现在老了,做不了太多讲解时,儿子和儿媳也会跟着帮忙解说。这也是一种血脉,要传承下去,只有生活在土楼的人,对客家文化才能有真正的体会”,阿耕说。

  阿耕引领记者从土楼后门而出,走向土楼外围,他顺着墙壁摸过去,手上并未粘太多墙土:“这是用生土混合其他材料,用模子做成后,再一层层夯实的,所以保存的年限可以很久。”(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