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孔不入引担忧
——摄像头泛滥、信息被滥用,引发隐私被侵犯风险。无所不在的监控提高了公共安全度,但也增加了人们心理上的不适感
今年8月22日,四川绵阳一名车主超速驾驶时抚摸副驾上女性胸部的照片被曝光,成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话题。这段高速公路上的监控视频在网上公开后,车主与副驾上的女性都成了焦点,甚至被人肉搜索。
这个事件让人联想起2008年上海地铁录像泄露事件。地铁站台上,一对依依惜别的青年男女,缠绵亲热。这一热恋场景,被拍成2分48秒的视频,镜头还进行了中景、远景的切换,甚至还有两人表情的“特写”。 据上传者称,视频来源于地铁站监控录像的画面,拍摄者则是地铁公司的员工。这段视频在当时成了各大视频网站的热点,点击量不断攀升,随之更是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被拍事主要状告地铁公司侵犯隐私。
“在摄像头下,我们还有隐私吗”?在一次次监控信息被泄露之后,人们这样发问。很多人感到,有了摄像头,安全的确更有保障,但“一举一动尽在掌握中”也给人造成一些压力,会感到不自在、随时“被盯着”。
“今天谈论别人的视频被上网,明天我们也可能成为受害者,所以见了摄像头,我总想躲开。”重庆公务员赵蕾说。
一家名为“第一调查”的网站曾在今年4月发起了一次《公共场所摄像头的隐私权问题》的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9.14%的网民担心过公共摄像头暴露隐私问题,56.86%的网民在探头下想过会走光或泄露私密信息等个人隐私。
本为保护公共安全的摄像头,为何会成了侵犯隐私的罪魁?监控录像究竟该如何被监管?
在现实生活中,安装摄像监控电子设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公民个人出于保护个人财产和人身权利考虑,在私人领地安装摄像监控电子设备;另一种则是国家公权力机关出于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考虑,经过批准安装摄像监控电子设备。目前,对于能否安装摄像监控电子设备,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一些单位、个人私自安装监控设备,导致了一些矛盾的产生。曾经有一家公司老板给员工工作平台装上摄像头,以制止员工上班时间打游戏、看球赛。这一做法被知晓后立刻引起员工的不满,认为是“高压管理”、“不被信任”,甚至有人提出辞职。
“信息使用目前存在边界不清晰的问题,即使是公共场所也存在隐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研究室副研究员王俊秀认为,摄像头是一种监控设备,监控本身包含两重含义,监的过程是信息采集,控是指采集的信息怎么用。像绵阳高速公路、上海地铁都出现了监控使用不当问题。虽然是公共场所,但是信息采集必须集中于公共信息,而非个人信息,另外被采集的信息也绝不能被滥用。
乔新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四川绵阳高速公路超速驾驶司机的录像资料,只能作为执法机关行政处罚的依据,可是由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置不当,有关录像资料出现在互联网络上。要切实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必须约束行政机关的权力,防止行政机关利用自己所获得的电子音像资料,损害公民的基本权利。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