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换届调整县级领导,不满30岁的闫宁被提升为馆陶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当地人发现,这个29岁的代县长3年4次升迁,各种猜测和流言开始满天飞,大家纷纷探究他靠什么不断得到提拔重用。记者深入闫宁曾经工作过的邯郸三县进行走访,试图揭开背后的疑惑,结果让人称奇:他的履新迷雾重重,甚至理不出一个基本的简历信息,查访中被告知“县长的简历是机密,不便对外公开”。(9月21日《法治周末》)
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架构之下,市长、县长、镇长都是要经过公开程序,通过人大选举任命的,换句话说,是最需要“真诚面对公众”的职务。
真相不明晰,传言就会四起。有人说闫县长出自官员世家,家族背景令其有了火箭速度,有人对其眼花缭乱的升迁很不服气,而网民质疑的博客“10分钟就会被删掉”,更是让事件扑朔迷离。不正常之事儿,必有不正常之理由,记者精心调查,被如同皮球一样从这个部门推到那个部门,迟迟得不到真相。这种神秘莫测,如果不是故意为之,说明当地的相关工作不细致;如果是故意为之,有意制造“雾里看花”的意境,那问题就更大了,很可能是为了掩盖“见不得光的东西”有意把水搞浑。当地宣称,这一切是因为“闫县长为人低调,不希望宣传自己”,问题在于,要担任县长,为全县人民服务,有必要这样“低调”吗?人们要看看你的工作简历,评估一下你这几年的业绩,有什么不好公开的呢?其实,也只有公开才能击碎不实传言。
“神秘主义”最容易为各种腐败寻租提供寄生土壤,是社会民主政治的大忌。如果是业绩突出破格提拔,只有公开才可以服众,才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如果不是这种状况,则一个官员升迁不透明,“超常规提拔”,一大批干部的热情会受到打击。在这样的“神秘官”一再浮出水面、刺激舆论的当下,有关部门似可针对性地出台规定:凡是有这种被质疑的情况,该由上级有关部门出面,组织相关的信息披露、情况说明;当事人必须及时站出来,拿出事实证据说话;不可以不管不顾,置之不理,如果不做这样的工作,可以对相关的人员进行问责。
在强调发展民主政治的当下,在中央一再强调推进权力运作程序化和公开透明的当下,一般部门没有理由成为神秘的碉堡,让监督者无法得其门而入。唯有加强这方面的组织规范,建构问责机制,“神秘一个”搞清楚一个,才可能形成良性监督的氛围,保障“权为民所用”。(毕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