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聚焦三军演兵场:深度融合成联合训练追求新目标(2)

2011年09月26日 09:18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深化联合训练必须从提高体系作战能力突破

  进入新世纪,联合作战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基本形态。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能力,也成为三军部队奋力追求的目标。

  10年前,我军第一个两栖机械化师在这个集团军刚刚改制成功,他们就组织了全军首次以两栖机械化师为主角的三军联合演习。在此后的七八年时间里,他们几乎年年都与海空军部队开展联合训练。但让他们感到遗憾和困惑的是,这些训练一直都难以冲破机械化条件下训练的樊篱。

  2009年初,总部将全军联合训练试点任务赋予这个集团军和相关海空军部队,明确要求这次试点要在充分体现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特点方面有所突破。这使集团军党委感到空前的压力。如何实现联合训练从机械化条件向信息化条件的跨越?他们对前几年开展的联合训练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反思:

  尽管演习现场看上去颇为壮观热闹,战车、舰艇、飞机、导弹一齐上阵,但由于没有构建三军一体的指挥信息平台,参演陆海空部队训到一起却难以真正联在一起。最让他们感到尴尬的是,突击上陆兵团指挥所就设在舰艇甲板上,与舰上指挥系统近在咫尺却难以联通。陆军部队只好将各种通讯设备搬上甲板,密密麻麻的天线把狭窄的甲板变成了“私搭乱建”的“棚户区”……

  深刻反思使大家认识到,多年的联合训练之所以难有质的突破,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跳出传统的机械化作战思维。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确立与信息化条件相适应的联合作战和训练新观念。为此,集团军党委组织各级首长机关深入学习研究,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统一了认识。

  ——联合作战是有机融合诸军兵种作战能力的高级形式,加强联合训练就抓住了战斗力生成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带动军事训练整体水平的提高。

  ——提高联合作战能力的核心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其实质是充分发挥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运用信息系统把各种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作战系统融合集成为整体作战能力。

  ——深化联合训练必须从提高体系作战能力突破,只有按照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形成规律谋划组织训练,才能尽快使三军联合训练从以往机械化条件下的浅表联合,向依托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转变。

  一场基于信息系统的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使徘徊多年的联合训练有了质的飞跃。当人们探究这种飞跃的深层原因时,发现导演这场现代战争精彩活剧的,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

  把打造互联互通的指挥信息系统作为深度融合的基础

  2009年金秋时节,我军首场由战役军团带动战术兵团、真正基于信息系统的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在沿海某地拉开战幕。

  来自总部和全军各大单位的领导和训练专家观摩演习后发现,它的最大亮点在于首次构建了一个以三军信息网络和指挥系统为基础、以一体化平台为核心、以信息传输链为延伸、联通参训三军部队战役战术各层次的指挥信息系统。依托这一指挥信息系统,他们不仅全程组织完成了联合火力打击、联合海上防卫、陆空电子对抗、多方向立体突破等作战行动,还指挥完成了我军首次两栖机械化师远距离多方向高强度立体投送……

  尽管按照高标准来衡量,此次演练他们所构建的这个指挥信息系统还十分初级、很不完善,但它却使参演三军初步实现了作战态势的实时共享、作战力量的整体联动、作战行动的协调一致,与以往联合训练相比有了质的进步。

  这张联通参演三军的“网”,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集团军首长机关面对此前陆海空三军指挥信息系统存在的类型众多、体制庞杂、烟囱林立、互不联通的现实情况,与相关的海空军部队一道精心“编”成的。

  从年初接受试点任务开始,他们就展开一项三军共同“搭台组网工程”。在集团军通信部门的牵头组织下,陆海空部队现时编配使用的8类136种主要指控、通信装备被集中到同一场地。三军部队的指挥和技术干部夜以继日,对各类装备的技术性能、接口、软件等逐一论证分析,先在小场地进行调试整合、现地摆练,再拉到野战地域进行实距联通试验,初步实现了三军互联互通。

  硝烟散尽,鸣金收兵。集团军领导真切地认识到:加快联合训练从机械化条件向信息化条件转变,必须首先从构建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核心、联通三军的指挥信息系统抓起,只要把这项基础工作抓好了,联合训练的深度融合才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正当信息化条件下联合训练开始迈开脚步,演兵场上的联合训练却突然“偃旗息鼓”,各级首长机关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看似无声无息、却又繁琐复杂的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