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高效能信息化联合作战体系精耕细作
冬去春来,又到了规划部署新年度工作的时候。当不少人还在为去年那场三军联合演练而津津乐道,想趁热打铁组织更大规模、更有声势的三军联合作战演习时,集团军党委却宣布:2010年暂时不搞大规模联合实兵演习,把工作重点放在深入抓好信息系统组织运用这项基础工作上来。
这让许多人大为困惑不解。集团军党委道出了藏在这种特殊安排背后的深谋远虑:尽管演习取得了成功,但也暴露出诸多短板和不足:一是一体化指挥平台普及还有缺项,没有在参演的全部军兵种得到应用;二是部分武器装备的信息终端软件还没完成从老体制向平台体制的升级;三是个别兵种的指挥链路还没有彻底打通;四是“有硬件无软件、有软件缺数据、有数据难共享”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些深层问题不解决,联合训练的深度融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也难以向更高水平发展。暂时少搞一两场演习,沉下心来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恰恰是为推动联合训练的更大突破积蓄能量。
为此,集团军党委在一年中先后6次召集军师旅团四级领导机关集中研究,并组织军内外专家学者、海空军部队指挥员、参谋和专业技术人员献计献策,使这项工作真正做到了精耕细作。
——与海空军部队共同精确列出三军“指挥系统装备配置”“指挥终端席位分配”“平台构建部署”清单,拟制了6个信息基础网的组织图和包括“通讯信道资源、网址资源、频谱资源”在内的3类信息资源分配表,优化设计了包括态势信息、指令信息、报告信息、协同信息在内的4类信息流程图。
——深入完善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申请补充了一批兵种指挥信息系统和主战装备的信息终端模块,完成了多个营套的装甲装备战术指控软件的升级,基本打通了从指控系统到武器平台的信息链路,在所有团以上单位建立了数据中心和数据工作站,采集了12万余条作战训练数据。
——组织三军联合指挥信息系统的联通联试和支撑能力测评。通过在不同地形条件、不同电磁环境、不同作战背景下,逐级进行组网链接和功能测试,形成了25份试验论证报告。
“定在席位练技能、定在岗位练应用”,集团军党委围绕联合作战知识学习,指挥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精准操作、精熟使用、精确保障等内容组织的一系列高强度集训,催促官兵能力升级——
培育适应深度融合要求的联合作战人才方阵
去年5月,一次多年少见的高强度集训在某机械化步兵团举行。这个集团军以连队化管理的方式,接连组织两期团以上首长机关指挥信息系统集训。规定单位主官必须参加,每期10天,每天学习达14小时,期间还要组织10次考核。考核不过关的必须补考,补考不合格的要调整岗位、暂缓提职晋级。
集团军政委王平亲自坐镇督学督考。这一逼,把许多领导和机关干部逼得“着急上火嘴起泡”,也逼出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知识和技能的紧迫感。
在开展联合训练的实践中,集团军党委愈发强烈地感到人才的重要:信息系统集成改造升级需要既懂军事又懂技术的复合人才,运用先进的指挥平台需要高素质的联合指挥和参谋人才,保证信息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需要专业保障人才。为此,他们专门研究制订了《联合作战训练人才培养实施办法》,推出9个专项计划,并组织了一系列高密度、超强度的学习培训。
——以集中分期办班的形式,先后组织三军部队的51个团以上单位首长机关4000余人次,学习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理论和一体化指挥平台运用、三军协同电台操作、军种地图识别、航空照片判读等40余项联合作战基础知识。
——以机关组训、部队跟训的形式,为三军部队培养了1200余名联合参谋、信息化专业技术、数据网络规划、一体化平台管理人才。
——通过定在席位练技能、定在岗位练应用的办法,为各级指挥机关培养了近千名指挥信息化系统的操作人员,基本做到了对现有信息系统的全席位操作、全要素链接和全功能运用。
同时,他们还通过与军内外高校联合办班、与海空军部队交叉代职、互派教员研讨交流、在大型演训活动中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快人才培养。
这些超常举措虽然实施时间不长,但效果已经显现。据统计,目前,这个集团军师旅团班子成员和参谋100%能够胜任联合指挥信息系统席位作业要求。
高水平的联合作战能力不能仅靠一两场实兵演练来获得,必须遵循体系作战能力形成的规律,把联合基础、联合专项、联合指挥和联合实兵演习步步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