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经济发展农民利益受损 新乡村治理筑中国稳定之基

2011年09月26日 09:29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经济发展农民利益受损新乡村治理筑中国稳定之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新乡村治理:筑牢中国稳定之基

  编者按: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席卷中国,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受到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乡村治理转型,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挑战。

  近年来,乡村的变化更是不断加剧、加深:延续了数千年的农业税取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开始获得政府补贴;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面积征用,招商引资在给地方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污染下乡,利益纠纷增多……这些变化,正在深刻改变着乡村治理的基础。在不少农村地区,改变所引发的治理失效,为矛盾冲突提供了土壤。在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背景下,适应乡村的新情况、新变化,调整、转换乡村治理方式,实现乡村善治,显得尤为迫切。

  当前,在探寻新乡村治理方式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深刻认识到,仅仅依靠对农民多予少取的惠农政策,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化解乡村矛盾;乡村的发展方向、存在形态也不可能完全以城市社区为模板。所以,我们提出新乡村治理,就是要在过去一些好的乡村治理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探讨乡村治理改革的新视野、新思路、新途径,以筑牢国家稳定之基。

  乡村新观察

  “新农村建设起步了,可村里人太少了”

  一场秋雨,让吕梁山上的核桃树、枣树等,显得更加青翠,即将成熟的果实,寄寓着农家沉甸甸的希望。

  开车行驶了十几里山路,来到吕梁山深处山西省临县玉坪乡玉荐村所辖自然村——长青村时,已是下午4点。打开车门,入眼处阡陌纵横,一派初秋风光。然而,与以往儿童喧闹玩耍、鸡犬悠然觅食的村庄不同,长青村被笼罩在一种深深的寂静之中,散建于山间、坡上的一些农家窑洞,有的已经破落坍塌,洞前的院落有的已被种满了作物。

  清冷的秋雨中,作物的生机和村庄的寂静,给记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同来的当地干部指引下,记者找到了长青村53岁的支书刘晋福。老刘正在家里吃饭,按照山里人的习惯,这是当天的第二顿也是最后一顿饭。

  刘晋福早年丧妻,平常和一直打光棍的二弟一起生活。不过这一天,家里变得热闹起来——在市里打工的三弟夫妇在中秋节前回来了。

  刘晋福说,现在长住村里的有60多人,其中20多位是65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只有过年过节才回来,也只有那时候村里才热闹点。平常都是冷冷清清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见。”说着,老刘轻轻地叹了口气。

  靠近临县县城的城庄镇阳宇会村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也面临着与长青村同样的问题。村干部马占奎说,平常留守在家的主要是小孩和60岁以上的老人。

  阳宇会村是山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记者在村里看到,村户间的道路都已硬化,道旁绿树成荫;广场上,篮球架、大戏台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卫生室、便民店等公共设施齐全。然而,即便已是上午10点左右,除了几个上学的孩子、出门溜达的老人以及在便民店前下象棋的几位村民,偌大的村子里再也看不见其他人。72岁的村民高香莲对记者说:“新农村建设起步了,可村里人太少了。”

  寂静的村庄、紧锁的房门、独居的老人……在山西吕梁山区的临县、静乐县以及太行山区的平顺县、武乡县等地农村采访,记者不时能看到类似的场景。

  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临县白文镇桐村共有1200多人,常年和临时性外出打工人员近800人;静乐县神峪沟乡大山头村在册人口220多人,实际常住人口只有11户29人,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平顺县虹梯关乡碾凹村在册人口近80人,常住人口不到20人……

  在大山头村,随处可见村民常年外出后留下的坍塌窑洞,村里没有人声,不见人影,似乎只有那几条游荡的狗,还能证明这儿确实居住着村民。这个行政村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没有文体活动场所,也没有卫生室。村民看病、买日常物品都要步行4个小时的山路到20公里外的镇上。即便是平常磨面,也得用驴子驮到七八里外的另一个村庄。等待剩余时光的耗尽,似乎成了留守的10余位老人的全部生活。

  曾经被人们捧在手心、辛勤耕种的土地,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以及留守老人年龄的增大,许多也已渐趋荒芜。大山头村原有1200多亩耕地,现在村民耕种的只有100多亩。远处的山上还能依稀见到耕地的田垄,只是如今已长满了数尺高的野草。在阳宇会村,离村稍远一些的两三百亩耕地现在也已荒芜。

  一些村干部说,由于年轻人大都出去了,村里的公益事业很难开展,比如想搞道路硬化、亮化工程,基本找不到劳力。刘晋福说:“我们也想给村里干点儿实事,但老年人思想转变不过来,还有人说自己是快要死的人了,折腾那些事干什么。发动不起来,出工不愿意,出钱更不行。”

  养老也成了新的难题。高香莲老人说,孩子们出去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也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前途,作为老人,当然理解,也支持。这些年农村发展得挺好,老人们在家生活也很方便,只是想到将来还是有些担心。“现在还能相互照顾,年龄再大点就不行了。孩子在外挣钱,不可能回来照顾我们,村里乡里又没有养老院,到时候怎么办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