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铜陵市全面撤销街道办事处,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部撤销街道办的地级市。其改革模式被称为“铜陵模式”。对此,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副司长金华表示,如果这一模式评估效果良好,将在全国推广。
此言一出,引来各方热议。有观点认为,如今街道办事处形同虚设,浪费国家资源,应立即撤销。也有人认为,我国城市基层目前还有许多工作离不开街道办,不应搞一刀切。提高行政效率,转换管理服务职能才是街道办改革的出路。
此前,1954年颁布的《街道办事处条例》已于2009年由全国人大宣布废止。这被一些人士认为,街道办事处的撤销已没有了法律障碍。那么,街道办究竟能全面撤销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铜陵模式”引发争论
2010年7月底,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在全国率先启动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撤销原有街道办,整合成18个大社区,原有街道干部工作人员一律下派各社区任职。经过一年多实践,今年9月,铜陵市将这一模式向全市推广,撤销该市所有街道办。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街道办长期以来存在的轻作为或无作为的情况引起不少专家和公众不满,他们对撤销街道办明确表示支持。
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副司长王金华表示,一个市有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市、区里布置下来的任务,街道转手开个会,再布置给社区,街道只是个“二传手”。
也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和公众对于撤销街道办后的社区能否成功转型表示担忧。
记者调查发现,居委会或社区行政化严重的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街道。因为安全、消防、卫生、民政、计生、环保、劳保、外来人口管理、消费者维权、房屋出租管理等几十项行政工作几乎是上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直接下派。
北京市东城区某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来有街道办在,很多具体行政工作交由街道来干,社区只是配合。如果撤销了街道办,社区面临的行政工作任务恐怕会更多。
有专家呼吁,若只是撤销街道办,没有减轻居委会行政负担,其结果必然是换汤不换药,“少了大街道办,多了许多小街道办”。
还有专家质疑铜陵市的改革成效。撤销街道办建立大社区,整合后新社区设置了社区党工委、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等多个机构,相当于在原来社区居委会之外又叠加了多重机构,这样的改革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
街道办已与现实需求脱节
街道办发端于建国后,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10万人以上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设立街道办事处等。这是街道办作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一级机构的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中国城市基本形成“二三四”的管理模式,即两级(市、区)政府、三级(市、区、办事处)管理、四级(市、区、办事处、社区)网络。
这种管理模式一度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却也造成一些地方街道和社区在基层管理服务方面职责重叠和公共资源浪费,表现为街道办和居委会行政化日益严重,工作人员很难有时间深入了解基层民意。
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原本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由街道办承担的行政工作也被“二传手”到社区。社区管的事越来越多,居委会门口的牌子也越挂越多。以北京市东城区六铺炕居委会为例,其门口目前就悬挂了法律服务工作站、残疾人温馨家园、外来务工人员登记站等12块牌子。据说有居委会最多时甚至挂了近60块牌子。
一位居委会工作人员对记者抱怨,现在居委会每个人至少要对口上面七八项职能部门任务,仅仅准备各项工作汇报和迎接不同职能部门检查与考核便占去大部分工作时间,剩下真正用于服务居民时间越来越少。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应更多在居民自治、基层民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现在相当一部分居委会精力主要用于完成各级政府和街道办交办的任务,很少开展居民自治和化解基层矛盾。
广州市白云区政协委员信力建认为,当前四级管理模式已经落后,必须改革。街道办的存在,既加大政府财政负担,也阻碍政令畅通,弊大于利。
王金华认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腿脚,自治功能大大弱化。”从这个意义来看,撤销街道办有利于强化居民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