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京探索优秀农民工落户制度 务工人员可享受公租房(2)

2011年10月12日 04:56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受惠政策

  ☆就业服务

  积极开展就业帮扶,投入1.46亿元支持外来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推荐成功就业17万人次。

  ☆维护权益

  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从70%提高到96.1%;实施了以解决“无拖欠工资问题”为重点的“五无”工程,为25.96万名农民工追发了工资,建筑施工企业工资拖欠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社会保障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从制度上实现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全覆盖。截至今年6月底,外来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91.2万人和244.1万人。

  ☆公共服务

  在全市41个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项目,搭建了综合服务平台,最大限度满足来京务工人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投入164.4亿元帮助42.9万名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实现在京就读,有效解决了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优秀来京务工人员代表

  田树清

  女,48岁,户籍四川。北京市三八服务中心家政服务员,北京市三八红旗手。

  把老人当成父母对待

  四川广元,山区的农村,人多地少。

  1994年,执拗的田树清下定决心,到北京挣钱养家。“上有公婆,下有儿女,丈夫体弱多病”,田树清带着这样的“负担”,来到北京当家政服务员。

  如今17年过去,从做厨师到陪护,到住家的家政服务员,田树清已经照顾过多位老人。而这些年,她回家待的时间,最长不超过1个月。常年在京生活,田树清的普通话已经不太能听出“川普”的味道。“你不想家吗?”面对记者的提问,田树清沉默了一会儿说,“夜晚站在窗前时,就是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时候”。不过她转而又说,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像对待亲人一样负责,如果我经常往家跑,老人谁来照顾”。17年间,她先后照顾过5家老人,目前正照顾一对80多岁的老教授。

  “我大爷患糖尿病,身上长褥疮,我得早起给他换药”,田树清时时把“我大爷”挂在嘴边,“陪大爷说说话,推他转转圈,给家里打扫打扫卫生”,她俨然已把服务对象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王东辉

  男,24岁,户籍河北。通州公安分局张家湾派出所协管员,文明北京新市民。

  日走10公里绘制地图

  在通州区张家湾派出所,一共有100多名民警和协管员。不过只有一名来自外地,他是来自河北吴桥县的王东辉。

  王东辉打小就想当一名警察。他做梦也没想到,2006年,他竟能从河北老家真来到北京的派出所上班。从每个月600元收入的保安干起,王东辉“总是第一个到现场,最晚一个睡觉”。2009年2月,王东辉的付出获得肯定,被委以协管员的职务。

  王东辉最让队友称赞的,是那个“每天走10公里”的故事。

  阅兵村周边道路通达,流动人口较多,治安形势复杂,王东辉为了将每一个商业门店、房屋、河流、道路标注清楚,为了更好地掌握辖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他每天6点起床,开始在辖区的街道、胡同里转悠,边走边画草图,每天步行约10公里左右。有时赶不上回所里吃饭,他就在超市买个面包,买瓶水,简简单单地填饱肚子。就这样,他连续一周没回过住所,踏遍了辖区每一寸土地。连日的风吹日晒,皮肤变黑了,身体消瘦了,但他却绘出了清晰无误的社区图纸。

  现在回想起来,王东辉仍然引以为豪,他说,“关键是大家安全了,自己才放心”。

  李高峰

  男,43岁,户籍河南。朝阳区八里庄街道朝阳无限社区保洁员,全国劳模。

  保洁员抓获小偷28人

  李高峰,一个河南来京的打工者,在10年时间里,好事做了一箩筐、坏人抓了一大把,但他认为,“这远远不够,我只是比别人多做了一些”。

  2001年李高峰来到北京,当时他住在甘露园西里铁路宿舍,附近的二道河沟垃圾成堆,排水渠变成了臭水沟。看到这种现象,李高峰就自己出钱购买工具清理河中的垃圾,经过几年的不断清理,二道河沟水变清了,臭味也没有了,老百姓们受益。

  走上公益之路的李高峰,几年下来,还清理了几十万条小广告、百余处卫生死角,抓获违法犯罪分子28人,帮助180多名外地来京人员找工作,替农民工兄弟讨回拖欠的工资280多万元。

  李高峰的左臂缝过7针、右臂缝过8针,这些都是与盗窃犯罪分子搏斗时留下的,“很多人不理解我,甚至有人报复我,但我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只要生命存在,我就奉献不止。”

  陈雪连

  女,40岁,户籍浙江。北京阿莲新妆美容美发有限公司美发总监,北京市劳模。

  免费为孤寡老人理发

  陈雪连,一名浙江来京的务工人员,一路走来,成为荣获多项国内顶尖美容美发赛事桂冠的大师,并管理着10余家直营店、400余名员工。难能可贵的是,她20年如一日地深入社区,免费为2000余名孤寡老人理发。

  1991年,刚从学校毕业的陈雪连远赴北京,凭着学会的美发手艺,在航空航天大学的北门外租下一间不足8平米的小屋,开办了一家美发店,这是她事业的第一站。从8平米小店的店主,到成为拥有自己美容美发公司的成功创业者,陈雪连有着常人不知的艰辛历程。

  “北京养育了我,我也要回报社会”,从1991年起,陈雪连就不间断地深入各个社区,为孤寡老人做义工,“我只会理发,想为老人们出点力,希望大家别拿我当外人”。

  本报采写本报记者孙乾 孙雪梅 邓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