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兴10月12日电 题:“靠老婆养”的京族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新社记者 肖欣
苏春发家的院子里停着辆消防车,廊庭里码放着装海鲜用的保鲜箱,客厅一角各式独弦琴一字排开,墙上贴着他拉网捕鱼的照片……很难猜测他到底从事什么行当。
对于这个问题,苏春发自己也很难说得清。他是独弦琴传承人,隔三岔五到各地演出;他是京族哈亭亭长,哈节“万人迎神”、摆“万人餐”靠他组织;他是百余名独弦琴学生的老师,周末仍在自家开班教琴;他是京族哈节和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的“首席财务官”;他还是村里的消防队队长,每年救火十几场……只要苏春发出门一两天,家里的电话就会被打爆。身兼数职的他却告诉中新社记者“我得靠老婆养活”。
“靠老婆养”的苏春发并非好吃懒做。如同生活在广西自治区东兴市京族三岛的一些同乡,上世纪90年代中越边贸恢复初期,他就搞边贸生意、开竹排场和收购海鲜令其早早成为百万富翁。近年来,苏春发放下手里的生意,专司“闲职”,因为最让他放不下的是独弦琴这门“京族绝技”和京族文化传承。
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和滨海渔业少数民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族独弦琴,单凭一根弦,一根摇杆,便能演奏出6个音区,3个八度。独弦成曲,令人叫绝,却一度濒临失传。
50年前,苏春发拜师学习独弦琴,当时的5个学生里只有他一个坚持下来。父母疑虑:“你这么卖力有没有用?”他说:“有没有用都是我们京族的文化,我一定要学到手。”
20年前,中越恢复交往,苏春发到越南去演奏,当地人惊讶称“中国也有独弦琴?”苏春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会弹。”此后每年,生活在中越两国的京族人都会相邀参加对方最隆重的节日“哈节”,比一比谁的琴弹得好,舞跳得好。
现在,苏春发和他新组建的文艺队弹着独弦琴,唱着京族古语“字喃”,出而巡演,归而授徒。亲友们关心问:“你要不要收点学费?”苏春发说:“独弦琴多年来少人学,当年我不坚持差点就失传了,我想把它传给下一代,只要喜欢就来学,坚持不收费。”
苏春发也为钱发愁。2008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他带来每年2000块的经费,当哈亭亭长每年有600块的电话费补贴,但每年为学生们修琴、换琴弦就要花掉五六千块。接下来,他还想成立独弦琴培训基地、办造琴厂,可经费和教师来源都成问题。就连消防义务工作也需要钱,停在自家院子里的消防车都是苏春发自己掏腰包保养,最近轮胎坏了还没修。
不过,苏春发追求的是——人家经济富,我文化富。经济和文化都富最好,要是只能文化富,那就算吃穿差点也开心。(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