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柳斌杰:改革给新闻出版业带来新面貌新发展

2011年10月14日 00:2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其间的难点在哪里?如何突破?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突出成绩有哪些?数字出版将如何发展?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12日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这些问题一一作答。

  转企改制让出版社面貌一新

  记者:出版领域的改革,难点在哪里?

  柳斌杰:难点主要是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出版社的转企改制,这些出版社占了全国总数将近一半。我们有两个思路:首先在决策上明确功能、区分性质,提出功能决定性质,性质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其次在改革方案上进行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截至2010年12月30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已完成转企改制。在需要转制的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出版社中,除1家出版社停办退出,13家原本没有核定过编制外,余下134家出版社都注销了事业单位、核销了事业编制,职工全部进入了社会保障系统。

  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一是落实了出资人。之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普遍没有出资人,这些出版社都是国家办的,所以最后确定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行使出资权。对于相当一批没有资本的出版社,在这次改革中落实了资本,补充了资金,变成了真正“有本钱的”企业。

  二是解决了人员的身份转换,核实了单位原有的事业编制,有事业编制的职工都可以自愿进入新的岗位,享受这次改革的社会保障优惠政策,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是完成了工商登记注册。过去出版社由于资本不实、出资人缺位,很多不符合独立工商企业的标准,难以履行法人责任,这次一一进行了核实,取得了法定资格。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完成后,整个图书出版领域全部完成了转企改制。其后,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也采取多种形式,完成了转企改制。

  实践证明,转企改制后的各类出版单位,在新体制中普遍充满活力,获得新发展,与市场贴得更近,和读者的心贴得更紧,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同步增长,呈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一大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现代出版企业正在引领我国新闻出版业阔步前行。

  报刊体制改革正在“两路并进”

  记者:报刊体制改革的进展如何?

  柳斌杰:报刊体制改革正在“两路并进”: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企改制,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两分开和机制转换。从今年开始,两年时间内要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数量多、任务重,目前已有1500多家完成转企,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有一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完成转企改制。

  这次改革的目标包括,第一,明确报刊职责,不同的报刊要有不同的定位,承担不同的责任。第二,理顺关系,包括主管主办、资本、产权、责任主体等。第三,增强非时政类报刊实力,让它们有资金、有实力、有人员,成为市场主体。第四,调整报刊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品种布局,为各层次、各专业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确保其有序发展,同时保障主流媒体在新闻宣传方面的主导地位。

  现在报刊体制改革中有三个难点。第一是时政类报刊和非时政类报刊的区分和认定。作为报刊,大部分都刊载时政新闻,但这不代表它一定是时政类报刊。在世界其他国家时政类报刊也是很少的,大多都是几家。我国时政类报刊是指承担党和国家时政宣传任务的,有指令性要求,有首发、首评国家时政资格的报刊。非时政类报刊可以刊载重要时政新闻,可以自愿宣传,但不具备首发、首评党和国家时政的资质。非时政类报刊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主要是为特定的读者服务。

  第二是资产问题。我们报刊过去是依托一个单位申办出版权,但大多数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并没有注入资金,或者只有一点启动资金,也很少,实际上这些报刊的资金大多数是在发展过程中自我积累起来的。按照现行政策的规定,国家不允许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新闻媒体领域,所以报刊无论以何种方式形成的资产全部是国有资产。此外,过去也有一些隐蔽的个人或者社会资本违规进入新闻媒体领域,一旦核实资产,问题就会凸显。怎么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既维护国家政策的严肃性,又符合实际状况,也是一个难点。

  第三是一些困难报刊的转制成本问题。经济效益佳、市场开拓好的报刊是抢着转制的,但效益比较差、甚至负债经营的报刊,就无力担负转制成本,必须有退出的机制。

  第四是人员问题。很多小报小刊没有固定编制,也没有稳定的人员,转制过程中,谁该享受政策,谁不享受政策,身份分不清楚。

  除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将在报刊整体布局、结构、总量、供求关系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发展能力,依托大媒体、地方来推进集团化管理,使报刊做大做强。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家对改革形成广泛共识,正在踊跃参与。近年来的无数实践证明,改革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出版生产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媒体实力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职工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做到了“谁改谁受益、先改先受益”,实现了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长效机制的目的。改革走在前列的出版集团、出版社更加注重创造名牌产品,树立企业形象,通过扩大市场、改进服务来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书出版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记者:近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产品有哪些特点?

  柳斌杰:近几年,我国图书生产能力空前解放,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主题出版的特点愈发鲜明。我们重新整理、校订、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新译本,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著作,以及一大批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我们推出了一大批党史、军史、国史、革命史方面的精品力作,而且更加尊重历史,更加有学术水平。比如抗战,我们过去只是出版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的抗战历史,现在也出版了正面战场的历史,所有抗战英烈的传记。比如辛亥革命,我们真实地记录了孙中山等革命者的历史功勋。国际评价很好,认为共产党英明磊落,追求真理。

  文学著作是图书出版领域的一个“重镇”。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小说类新书数量为4300多部,长篇小说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3000余部,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过去我们长期主要出版古代经典名著,现在也出版了大量当代名著。《狼图腾》、《杜拉拉升职记》等畅销书的译作,在国外图书排行中都名列前茅。

  少年儿童读物也得到了繁荣发展。郑渊洁、杨红樱各自作品的全球发行量都超过了2500万册。在世界销量前10名的作家中,仅次于《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

  此外,中国图书的设计、装帧、印刷技术水平也是世界一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数字出版是国际出版业大势所趋

  记者:近年来,数字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一个热点,现在的发展态势如何?

  柳斌杰:首先要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数字出版。目前大家看到的电子书并不都是数字出版,有的是传统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数字出版要实现出版物的创作、生产、出版、传输、消费一体化和数字化。也就是作家在数字平台上写作,读者在另一个数字平台上阅读,全部出版和经营环节都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并事先预设了作者、编辑、传播者的收入分配比例和权责关系,同时实现各方所求。

  数字出版是国际出版业的大趋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到2010年底,数字出版产值已经超过了图书出版产值,达到了1000亿元,内容创作和技术平台都有突破,且发展潜力巨大。

  当然,目前我国数字出版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较慢,渠道和技术开发商与内容生产商融合不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第一,鼓励主要的出版、报业传媒集团加快实现数字化革命,在数字出版传播领域必须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第二,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占领技术高地,积极研究、开发适合我们国家的新闻出版传播技术平台和阅读终端。第三,出台一批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一批重点工程。第四,建立数字出版基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数字出版高地。第五,加大力度培养数字出版高端人才,造就中国的乔布斯。新华社记者白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