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记者夜访贵州锦星乡农家:政府上门解决难处得民心

2011年10月17日 16:5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0月15日,记者来到贵州省黔西县锦星乡,和这里的乡村干部一起夜访农家。

  晚上7点30分,乡党委副书记黄勇终于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和新街村党支部书记梅涛一道,踏上了前往新街村的行程。寒露时节的乌蒙山区,夜风渐寒,从蜿蜒的山路上望去,远处的山坡上有点点灯火时隐时现,间或有几声狗叫,山村的夜晚宁静祥和。

  黄勇,35岁,从一所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乡村工作有十来年了。梅涛,31岁,经历丰富,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后,到黔西县中医院做过骨科医生,又到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工作,后调到县委组织部并被下派到村党支部任职。他们的家都在黔西县城。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位于山坡上的一个农家小院。爬了几级台阶,就见主人站在院门口迎接,两条大狗冲出门来,热情地向黄勇和梅涛摇着尾巴。他们赶紧招呼两条大狗,生怕它们对我有不友好的举动。

  户主王大平脸上洋溢着喜悦,话语却不多,倒是他的妻子吴利苹快人快语。他们也都30多岁了,是村里生猪养殖示范户,饲养了70多头生猪。今天晚上,黄勇和梅涛来家里,就是要帮他们制定一个生猪的销售方案。

  夫妇俩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里,围着一个饭桌坐下。黄勇、梅涛拿出笔记本,还有一些资料,与王大平认真地商讨起来。吴利苹则坐在一旁的沙发上,边编织着毛线边听着几个男人们的讨论,时不时插话,表达自己的意见。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商讨似乎有了一个满意的结果。王大平兴奋地告诉我:“今年净赚10万元不成问题了。”吴利苹说:“我要请你们吃饭喝酒!”我说:“那我肯定是要来的。他们来不来就不知道了。”吴利苹很快接过话头:“每次帮我们办完事了,留他们吃饭都不吃呢。”王大平说:“政府太好了,把我们的难处放在心上,主动上门解决。”

  王大平和吴利苹告诉我,到今天晚上,这已是8月以来黄勇第三次、梅涛第九次到他们家夜访了,每次都会给他们提出具体建议、解决实际问题。黄书记和梅支书第一次来家的情景,王大平和吴利苹还清楚记得,8月20日晚上,当他们正为扩大养殖规模却苦于资金短缺犯难时,黄勇和梅涛走进了王大平的家门。在了解情况后,他们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帮助王大平解决了扩大养殖规模需要的8万元无息贷款。

  其实,黄勇和梅涛今天的夜访农家,只是黔西县开展的“乡村夜话”活动的一例。

  今年8月起,黔西县根据联系和下派村工作的党员干部有超过半数家住县城的情况,为解决干部“走读”、下基层存在“时间错位”的问题,决定在县直69个单位、26个乡镇实施机关党员干部驻村夜访制,结合推进知民情、解民困、化民怨、帮民富、保民安、聚民心的“六民工程”,开展以话政策、话科技、话发展、话稳定、话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千名干部大走访,乡村夜话听民声”活动。1006名县、乡镇党员干部驻340个村一线大走访,与群众面对面摆龙门阵、拉家常,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县里明确规定,每名驻村党员干部每周夜访3次以上、每次夜访农户4户左右、每月在村工作20天以上,真正做到察民情、思民难,凝聚党心民心。

  一盏电灯、一张方桌、几杯清茶,无拘无束地促膝长谈,宛如一家人在拉家常。“过去,白天干部下村,我们下地;晚上干部回乡,我们回家。有时偶尔在白天见到乡干部,可是,我们要忙生产,哪里坐得住啊?”吴利苹说,“现在,他们晚上来,我们手头上的活也做完了,就像走亲戚一样,亲热得很,我们有什么事都好跟他们讲。”

  闻讯赶过来拉家常的几位邻近村民告诉我,今年旱情严重,新街村仅有的两个山塘全都干枯了,梅涛几乎天天都要一家一户查看大家有没有吃的水。为了解决大家的用水问题,他东奔西跑,争取送水车为村民送水,然后协调上级支援,打了3口井,彻底解决了全村5562口人的饮水问题,也保证了农作物的收成。前不久,梅涛夜访时,大家反映村寨建设规划不合理。他很快就请来了专家实地考察,用25天的时间,制定出一个新的《新街村村寨建设发展规划》,大家非常满意。

  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从另一个村赶了过来,他是负责对“乡村夜话”活动检查督促的。他听了村民们的介绍后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群众把自身发展的思路讲出来,把发展中的困惑说出来,大家集体研究,共谋良策,帮助理清思路,助推发展致富,这就是“乡村夜话”活动的根本目的。截至目前,黔西县已通过活动收集群众意见3000多条,梳理并解决了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566件;与3147户困难户结成对子,驻村党员干部通过“夜访”为村民提供致富信息2400多条,化解各类突出的信访案件66件。

  在座的几名村民闻言,有的说:“大家反映情况的渠道畅通了。”有的说:“干部群众的感情拉近了。”还有的说:“我看是干部的作风有了根本转变。”大家归根结底的一句话是:“‘乡村夜话’这个活动好,我们欢迎!”

  不知不觉已是晚上10点多了,大家才一一离去,他们还边走边议论,直到隐没在山村的夜色中……(记者 龚金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