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疆见闻:去留两难的兵团教师

2011年10月19日 23: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库尔勒10月19日电 题:去留两难的兵团教师

  中新社记者 吴洋

  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边缘的一所中学教师宿舍楼里,有一间属于27岁的化学老师张秀娥。

  推门进去,十来平米的房间里贴墙横竖摆着两张上下铺的架子床,其中一张的下铺铺着橙绿相间的床单,其余的床板上堆放着行李箱和日常杂物。窗下一张书桌,窗外便是她工作了5年的地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三十四团中学教学楼。到傍晚,站在窗前都能望见几株新疆杨环着操场瘦瘦地立着,天边一抹安静的火烧云。

  “这儿要是不刮风、不缺水,其实也挺好的”,虽然还是忍不住要抱怨几句,但秀娥早已习惯了当地每年春天连续多日昏天黑地的卷土狂风,和常年由于水资源紧缺而实行的限水措施。与她同年来的五个内地大学毕业生已经陆续走了四个,这个比例并不罕见。

  许多人似乎都想离开。不止刚来的大学毕业生,在三十四团中学工作多年的中年教师中也不乏跳槽去库尔勒、乌鲁木齐甚至内地的,就连学生人数也比两三年前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一。

  其实秀娥来的那年,三十四团中学已经搬进了这座新盖的、有暖气的三层教学楼,学生每年冬天需要背柴上学的历史也随之成为了回忆。秀娥听同办公室的谢小平老师说,当年在砖房上课时没有暖气,只能靠连续烧每个同学背来的柴生火取暖才能维持上课,否则这里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怎么受得了?

  1997年夏末,谢小平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农二师招到这里,由于生活条件比想象中的艰苦太多,来了一个多月,谢小平就萌生了去意。他趁着十一国庆放假前向班里同学道别,决定回家。谁知第二天一大早,全班同学一个不落地在他宿舍门口站了一排,求老师留下不要走。面对孩子们的哀求和渴望的眼神,谢小平又感动又惭愧,他知道自己这辈子都走不了了。

  “学校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修了实验室、篮球场,今年还开始与河北衡水的教师互换交流”,秀娥深知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已经比谢老师那批援疆教师提高太多了。2010年,团场为老师们提供了学校附近70平米的新建保障房,总共只要付5万元的成本费,张秀娥交了定金,思前想后,又把房子退了。因为那一年,她在同一所中学教书的丈夫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马上要离开兵团了。

  秀娥与丈夫是在这所中学相识、相恋的,这个家在山东泰安的小伙子比她早两年来到新疆,是三十四团中学历史上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在职教师。为丈夫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的同时,秀娥饱尝了山高路远的艰辛。因为兵团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她不得不把去年出生的儿子放在山东的婆婆家,丈夫在广西读书,她在新疆工作,一家三口天南地北分居三地,思念之苦自不必说,光是奔波之苦就够一个单薄女子承受的了。一放寒暑假,秀娥几乎立刻就踏上了与家人相聚的旅程,因学校地处偏远,新疆境内的火车速度又慢,每次她几乎都要马不停蹄地花三、四天的时间才能回到儿子身边。

  虽然学校里也有年纪稍长的女老师带着孩子住在宿舍,与在外地工作的丈夫长久分居,但秀娥不愿如此,她还是希望等丈夫毕业后,一家三口能在一起生活。“不过我应该不会马上离开这儿,等他毕了业、工作稳定了再说吧。”秀娥坐在床上低头打起给儿子织的蓝色小毛衣,喃喃道:“不知道他会去哪儿。”(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