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人民日报:清华“贫困县选才”的启示

2011年10月20日 10:0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教育公平不断推进,当公平覆盖到更多的弱势群体,他们才能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景,我们的社会流动才能更趋于合理

  18日,清华大学公布了该校“新百年计划”的自主选拔考试实施办法: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所有中学,均可推荐一名考生参加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他们一旦获得了资格确认,将在未来的录取过程中获得30—60分的分数优惠。

  清华招生新政是对现有自主招生制度的强力刷新,尤其是面向592个国家级贫困县选才的制度设计,对寒门学子来说,是一个极大利好。过去5年,高达八成的全国贫困县无一人上清华。在此基础上审视清华招生“照顾”寒门学子,越发感慨它释放的温情与善意。

  寒门学子进清华不易,进北大、进其他名校的,同样不多。而且,无论是公众的一般感觉,还是调查的统计显示,来自中西部农村的孩子进名校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有学者做过调查,发现1978—1998年间,北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比例约占30%;而从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骤降到了10%左右。

  清华自主招生向寒门学子的倾斜,实是不失时宜的矫正。自主招生政策实行多年,但总体看,侧重素质教育的特点对城市孩子更有利。这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存在一些误解。正如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所称:“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孩子知道尊重别人,能吃苦,知感恩,这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素质更高。所以,从“冷落”到“照顾”寒门学子,不仅是“扶贫”式的帮助,更是评价体系的制度性纠偏。

  就此而言,清华作为名校,对贫困县学子的“照顾”具有可贵的导向意义,如果其他高校积极跟进,给贫困县学子多一些青睐,“寒门子弟难进名校”的现状或许会有所改观。当然,“穷庙富方丈”,贫困县也有非贫困学子,因此需警惕招生“照顾”成了权力饕餮的盛宴。

  放在更宽广的现实语境中,还可发现清华招生新政也是推动教育公平、打破阶层固化的有力举措。社会阶层固化一直是近年来的热议话题,贫寒子弟上升的空间确实出现逼仄,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对贫寒子弟来说,接受教育、享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有效途径。清华新政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也助推了教育公平。当然,改变贫困生的命运,仅靠清华还不够,需要更多的高校跟进。当教育公平不断推进,当公平覆盖到更多的弱势群体,他们才能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景,我们的社会流动才能更趋于合理。(秦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