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市场经济瓦解传统道德平台 社会价值取向陷困境(3)

2011年10月23日 11:2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社会建设”相关话题舆论数据

  微博数

  总微博数传统媒体报道数社会建设347936925637273516368

  从南京“彭宇案”开始,公众对精神文明状况的担忧日趋明显,而近来的“小悦悦”事件导致的生命痛感,“冷漠的路人”更是遭到无数人的谴责。然而,是否可以因此认定社会精神文明状况滑坡,是否就可以孤立地认为当今社会人心冷漠?冷静下来,无数网友也承认,如果自己作为当事人,也未必就一定能伸出援助之手。“人心冷漠”的道德定性过于草率,人们之所以冷漠,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它与道德式微、地域等没有必然的联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陈涛教授在接受舆情监测室访谈时认为,此次事件与个人缺乏良知并无必然联系,具体情境和社会环境才是决定人们是否施救的主要原因。

  重庆时报在《拯救日渐消逝的恻隐之心》的评论文章中称“体制缺乏对良善恻隐的敬畏和浇灌,势必导致善之花的凋零”。有批评者提出,中国当下精神文明式微的表象背后,根源在于权力跋扈,而避免“小悦悦”事件的重演,关键在于制约权力,主张通过法律途径引导精神文明建设。然而,法律作为一种国家利器,或是对文化立场的重申,或是文化式微,于是只好以法律作为社会的闸门。

  西方部分国家文化保守,于是通过法律设立了道德禁忌,比如北欧国家立法禁止堕胎,法律成为文化的延伸;而中国则是政治保守,上千年的集权传统,社会生活都受其约束,所以道德无措时,便动用法律利器,法律成了权宜之计。尽管两者都诉诸法律,但动机大不一样。道德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概括,需要文化的滋养,尤其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呈现滑坡之势,需要促成社会的发育壮大,为公德的建立提供依托。

  社会缺乏对善举的鼓励与保护机制

  可以发现,在类似事件中,公众在失落之余,还表现出了建设的意愿。舆论谴责路人冷漠的同时,呼吁道德复归的声音不绝于耳。

  由新浪微博发起的“添加‘请停止冷漠’标签”活动,不到四天时间,相关微博数高达60多万条。而北师大管理学院董藩教授写的呼吁见义勇为的微博则被网友称为“撑腰体”,相关微博数已经超过一百万。尽管舆论莫衷一是,对当下社会环境状况有着巨大分歧,但是对于社会环境的革新,则都抱有期待。

  网友“Honey斐”说:“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反省,社会在变,希望人最初的那份本性不要变。”人心不变显然只是美好的愿望,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惩恶扬善这条朴素的规则显得尤其重要。横向比较,类似“彭宇案”并非孤例,2004年美国加州就发生类似的案件,鉴于此,加州议会于2009年通过了“好心人免责条款”,通过法律鼓励见义勇为的方式,避免了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社会建设不能光指望法律,尤其是在道德领域,不能通过制定法律来要求人们见义勇为,但是需要法律鼓励人们见义勇为,保障做好事的人不至于被诬。如果把社会比作一条河流,那么道德和法律就是河流的两岸,通常它们互不干涉,但是需要彼此照应,两者不能离得太远。法律需要重申文明的基本原则,这是社会安全的重要前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