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各项社会建设离不开舆论支持。但在转型时期的舆论场里,非理性的批评甚至谩骂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建设性的理性意见和建议却少之又少。因此,如何营造一个理性的舆论场显得分外棘手。
在本周对“小悦悦”事件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通常情况下,这起事件或许会同此前其它负面事件一样,在公众情绪平复之后,迅速被别的新闻事件所湮没。但不同的是,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各行各业关于这事件的讨论却步步深入,引发了全社会的反思,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积极、深刻的舆论场。
这种理性舆论场的形成与多元开放的舆论形成机制密切相关,得益于公众、媒体与政府三者之间广泛、积极的互动。
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小悦悦的安危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在最初舆论仅仅针对路人进行批评的背景下,一些网络媒体上的“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开始以多元视角展开反思,鞭挞社会冷漠,讨论社会救济机制等各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次,党委政府没有坐视,而是积极响应舆情,不仅积极参与小悦悦的救助,还以刮骨疗伤的勇气,以各种形式进行深刻反思。省委书记汪洋指出,要认真反思出现悲剧的根源,在公众参与下创造一种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省委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问计于民,省社工委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连续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与建议,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正是基于这种积极开放的讨论,多个关于社会发展的共识迅速形成。
当前,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讨论仍在继续。而保障这种理性舆论场的持续性,有赖于出台相关制度,从政策层面保障公民与决策层间的持续开放性互动。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