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换届选举是群众直接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的生动体现。
为达到更好地优化代表结构的目的,体现更广泛的参与性,留出更多空间给广大基层群众,各地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的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比例的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和妇女代表比例比上一届有所增加;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相对下降,市县两级政府部门负责人不推荐为本级人大代表候选人,减少上下级人大代表之间的交叉等。
新一轮县乡人大换届中,各地十分注重群众的参与,无论是候选人的产生,还是人大代表的选举,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都得到了空前重视。透过县乡人大换届这扇窗口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群众正从过去的换届旁观者变成现在的参与者。
更多基层代表走进国家权力机关,扩大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基础,扩大了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途径。人大代表素质的高低,不简单取决于学历、荣誉和社会地位,而是要看是否了解实情,是否讲真话、讲实话,真正反映人民的合理利益诉求,代表人民的利益,能否提出治理国家事务的真知灼见。
已经开展的换届实践证明,通过细致、严密的制度性安排,使县乡人大代表的选举适当向基层代表倾斜,拓宽普通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通道,从而使更多来自田间地头的诉求进入国家决策的视野、更多具有扑面乡风的鲜活声音将为基层民主注入新的活力。
人大代表充分履职的新考验
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这是法理性的授权,也决定着人大代表必须依法充分履行职责。在新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有新的期盼。
县乡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中最具活力的组成细胞,也是依法治国的基础。经民主选举产生的各级人大代表,肩上承担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也寄托着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希望。
然而,以往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少数人大代表变成“荣誉代表”,人大代表身份甚至被看成对某个领域取得成绩的表彰;还有少数人大代表只是“会议代表”,即在会议期间热热闹闹地参加讨论,会议以外则很难投入应有的精力来参政议政;还有极少数“缺席代表”甚至有时连会议都不参加,自然就无法真正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了。这些现象与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法律义务发生了偏差。
新一轮的县乡人大代表选举高度重视这一情况。从各地人大选举方案中不难看出,当前已经从源头上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严格把好代表的入口关,真正选出素质高、责任心强、结构合理,为人民群众所信赖的县乡人大代表,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履职水平,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当选人大代表是沉甸甸的法律责任。期待通过代表议政能力的提高,大大减少人大代表不能很好履职现象的发生。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水平,就是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政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加强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人大决策水平的客观需要。
要当好人大代表,就要多接地气。人大代表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不在乎有无华丽的语言,但必须是集中了广大群众的心声和智慧。人大代表要做的就是多接触选民、了解选民、服务选民。只有身子与群众拉近距离,群众的心才会与你更近,才能掌握最真实的情况。
对当选的县乡人大代表而言,在换届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民意的分量、民众的期盼,这就要求自己必须敬畏民意,自觉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做好工作,服务好人民,特别要对手中权力敬畏,不谋半点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有理由期待的高质量换届
人大换届不仅要组建国家权力机关,还要产生新的基层领导集体。我们有理由期待,高质量的人大代表组成的国家权力机关是能够产生高质量的领导机关的。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整个国家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进入本世纪抢抓黄金战略期的攻坚阶段。如何产生高素质的领导机关,事关基层政权建设的质量,事关基层民主建设水平,事关社会管理创新。
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任务,决定着基层国家机关的组成人员,要能力全面,德才兼备。要既会抓经济发展,又能搞社会建设;既能招商引资,也能和人民群众促膝谈心;既会写提案报告,也能灵活处理矛盾纠纷;既会站在台上讲话,也会躬身问计于民。
“换届”和“选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群众而言,既能由此看到各级部门驾驭换届的能力,也能看到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始终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这样的换届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为“十二五”目标的实现积累了丰厚的民意基础。
从各地陆续开始的实践情况看,有关部门把人大代表的选举与推荐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候选人统筹考虑,尤其强调候选人来源广泛,人员结构强调向基层一线选拔推荐,多推荐能够解决矛盾、善于解决矛盾的基层领导干部进入国家机关。
社会有理由相信,通过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的选人用人机制的运用,在县乡人大换届一定能够产生高质量国家权力机关以及基层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为更好完成“十二五”既定任务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奠定良好的干部队伍基础。□ (郭奔胜 刘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