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学者谈未来30年社会现代化 称倒迫机制是重要动力

2011年10月24日 13:44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话题嘉宾

  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研究员

  严书翰: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

  赵孟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人口研究所所长

  王 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NGO研究所所长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基本实现了经济现代化,但与之对应的“社会现代化”还远未完成。如何实现“社会现代化”?在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哪些历史性新突破?又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把这些挑战变成社会建设的新动力?在近日由北京等六省市共同主办的“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年会”上,专家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并对加强社会建设的政策规划、体系设计以及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本文挖掘、整理了若干专家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的社会建设将经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陆学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基本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已经由农业国家的社会结构,转型为工业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国现在的社会进步,都是由这个社会转型带来的;许多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也是因为这个社会转型还不完善、还未完成而引起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并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任务,很快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响应。从此,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就在全国开展起来。选择社会建设作为下一阶段发展战略的重点,这是从当前的国情出发的,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可以设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是:第一步,实现经济现代化,使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第二步,实现社会现代化;第三步,实现政治现代化;第四步,实现文化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我认为,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先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要求解决的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做起,并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入手,妥善处理好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十二五”期间,我们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两件大事做好了,就为社会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社会体制,大规模推进社会建设的关键阶段。要着力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推进新型的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拓宽社会流动渠道,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培育和壮大中产阶层,构建一个合理、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结构,使之与经济结构相协调。

  第三阶段,到本世纪40年代前后,经过社会体制改革,中国的各项社会建设将加速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现代化逐步实现,社会组织广为发展,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中产阶层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体,社会结构优化,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型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现代型社会结构,形成一个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的社会,实现社会现代化。

  可以设想,通过这三个阶段,到本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关键是能不能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搞好现在已经开始的社会建设,通过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现代化,这将是中国未来30年的主要任务。

  倒迫机制是推进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

  严书翰:我想谈谈倒迫机制(人们也常称为“倒逼机制”)推动我国社会建设等问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重要原则和基本途径,为推进社会建设创造了难得的有利条件。

  首先,抓好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从十六届四中全会我们党首次提出社会建设的任务,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党执政以来第一份指导社会建设的决定;从十七大报告专设一章论述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到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研讨班上的讲话,这一过程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已经把抓好社会建设提高到党的执政理念高度来认识。

  其次,我们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下的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搞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前提。

  再次,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形成的倒迫机制,是推进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阶段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与社会矛盾凸显期并存,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具有两难性质(简称“两期并存”、“两难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难问题”所形成的倒迫机制,如果我们处理得好,是可以成为推进我国社会建设重要动力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基础上,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是牢固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夯实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推动社会建设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不断积累社会财富,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并理顺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既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平等协商机制、矛盾与问题排查调处机制等。

  三是以改革为抓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社会思潮,为推进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首先要促进形成社会共识,其次要旗帜鲜明地同错误的社会思潮作斗争,再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果,充实网络文化从而优化“虚拟社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