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14位农民工抬车救人传递人性良善之光

2011年10月25日 11:27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14位农民工给全社会带了一个好头——做加油者、拾柴者、给力者、身体力行者,而不是旁观者、坐而论道者、抱怨指责者。期待这14位农民工的抬车救人,能成为一个标志性符号。让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得到更多的褒奖与肯定,让我们的社会拥有更多温暖、阳光与希望

  几天来,14位农民工抬车救人之举被传为美谈——据本报报道,10月19日,在江西南昌,14位农民工见一起交通事故中有人被卷入车下,在一街道农民工工会副主席的指挥下,他们合力抬起重约1.8吨的轿车,救出车下女子,将其送上救护车。22日,南昌市市长看望了这些农民工,感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知整个社会,南昌是一个充满爱的城市。市、区总工会及街道办事处也给予14位农民工表彰和奖励。

  在此,并不是要讴歌农民工抬车救人是“时代的良心”、“伟大的壮举”,但无疑,他们的本能之举、举手之劳,给时下的社会带来一片难得的亮色,他们身上呈现出普通人的人性良善。这种良善有多可贵?在许多人不敢扶起倒地老人、甚至见死不救以免被讹的当下,它们注定是可贵的。

  恰恰在此前,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女童被碾、18名路人冷漠而去的新闻,击中了社会的神经和痛点,有人为“中国道德大面积滑坡”而忧心。中国真实的道德状况果真如此?我们需要给出一个准确客观的判断。我们既需要反思“彭宇案后道德水准倒退几十年”的现实,也要提防以个别事例替代大多数真实的误判。此外,通常负面新闻更容易吸引眼球,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社会阴暗面,也可能干扰我们的客观判断。

  当然,必须承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道德却被一些人遗落在身后。人心冷漠、信任缺失、利益至上等,正在伤害着我们社会的品质,伤害着和谐社会的生命力。正视这个现实,需要我们忍着揭开疮疤、刮骨疗伤的疼痛,用“良知的尖刀”解剖我们身上的丑陋,这无疑需要勇气与底力。

  谁都知道,如果冷漠充斥社会,最终受伤的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苦苦寻找出路。以往的经验,制度上、法律上的完善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本化解之道,但在道德问题上,似乎没有现成的“一揽子”“省事”办法。能否将“见死不救”入罪,各方表示出谨慎、理智的态度。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我们不可能将道德问题简单化。

  坐而论道的讨论已有很多,抱怨与指责也已经太多。比起农民工的抬车救人,比起无数不知名人士扶起路边倒地者的行动,一味抱怨阻止不了世风的“降温”,一味指责也缝合不了人心之间的裂痕。

  拒绝冷漠、护卫道德、重拾良善,重要的是行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14位农民工给全社会带了一个好头——做加油者、拾柴者、给力者、身体力行者,而不是旁观者、坐而论道者、抱怨指责者。“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多年前的口号放在时下,放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过时。

  呵护道德,点点滴滴的助力都值得我们珍惜。来自政府方面的引导是需要的,如广东发起“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多观念上的共识;来自各界人士的承诺是有益的,如大学校长鼓励放心大胆扶起倒在地上的人,要是败诉,学校替你赔偿,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善意的力量;普通人的声援也在积累着正面效应,如数百佛山人倡议“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彰示着“公道自在人心”。诸如此类。

  期待这14位农民工的抬车救人,能成为一个标志性符号。让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得到更多的褒奖与肯定,让我们的社会拥有更多温暖、阳光与希望。(评论员 刘文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