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近六成深圳女性支持弹性退休 女公务员弹赞参半

2011年11月02日 14:5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女性‘弹性退休’能否减缓社保养老金压力?会否加剧年轻女性就业危机?公务员群体不享受该项政策是否合理?”上周末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草案)》,其中近几年争议已久的女性“弹性退休”被纳入此草案中,引发各界争议。

  而本报前日起在新浪官方微博上的问卷调查则显示,六成深圳女性支持“弹性退休”(55%为“视身体、家庭等情况而定,快60岁再退休”,6%为“60岁再退休”),另44%的女性选择了“55岁就退休”。

  现行退休年龄缩短了女性“事业黄金期”

  目前我国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并在这类岗位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退休。

  “这样定,一是当时全国平均寿命是45岁;二是当时劳动力供应比较充足;三是男性当时的平均寿命要比女性长,因为女性有生育风险。”一位人大代表说。

  但近几年来,有关改革退休制度、延长女性退休时间的呼声越来越高。

  “现在的女性,不论在身体上还是文化程度上都比以前的女性高许多。”现在被企业返聘为财务总监的蒋琼女士是前年退休的,对于“弹性退休”制度她十分赞同。

  “我是50后,不仅有上大学的机会,生孩子时又正好赶上计划生育。现代女性大多只生一个孩子,许多人早已走出家务的羁绊,工作能力大幅提高。”蒋琼女士认为,女性如今在职场上一点都不亚于男性,这在深圳尤其明显。

  这一点也从数据上得到证实。中国人才热线网曾披露:本科学历的深圳女性成为主体,占深圳女性人才库的65%;大专学历的深圳女性也有18%;此外,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和大专以下学历的深圳女性比例分别是10%和7%。

  “许多达到退休年龄的女性高级专家和干部,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期’。而在高校、科研、医疗单位,50—70岁的年龄层正是出成果的时候。”起草这一条例草案的深圳市妇联方面表示,目前的退休制度不利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同时,在客观上缩短了女性的事业黄金期,压制了女性人才的价值发挥。

  “深圳运用特区立法权做了一个有益的创新和突破,为在全国范围内讨论、推行性别平等立法积累了经验。”广东劳维律师事务所律师黄彪认为。

  蒋琼女士也直言,延长退休对高知分子、特定行业是有利的,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女性,所以退休年龄不合适一刀切,“弹性退休”正是权宜之法。

  女性延迟退休将减缓社保压力

  除了从性别平等考虑,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实际也与个人福利等利益挂钩。“退休前后的待遇差异在政府机关还不太明显,在企业则差别很大,在岗时月薪上万元,但退休之后社保退休金只有4000元左右,这还算是高的。而随着女性婚育年龄越来越晚,按现在的退休年龄对子女养老也增加了负担。”蒋琼女士说。

  同时,由于现有养老保险政策实行“多缴多得”原则,在不考虑养老金上调的前提下,多缴一年养老保险费,意味着退休时获得的养老金也可随之增加。“劳动者社保养老待遇与缴费年限(工作年限)有关,公务员退休后的待遇也主要是以其退休时本人的工龄和工资为依据确定的,女性退休年龄的相对提前,导致了其退休后待遇也相对降低。”黄彪说。

  “在经济利益方面,女性退休后收入较男性明显要低。”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测算,按平均寿命78.8岁计算,事业单位人员提早5年退休,收入损失为34.35万元。机关工作人员则为41.25万元。在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员身上,这种收入损失更加明显。

  而对于全社会而言,该局认为,女性退休意味着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人数减少,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则增加。加上女性寿命长于男性,也加剧了养老金的供需矛盾。

  “通过提高退休年龄,来缓解日益加重的养老负担成为许多国家正在讨论或已经采取的措施。在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原定男女都是60岁的退休年龄被一再延长,并将于2013年起,逐步将男女退休年龄都延长至65岁。”有市人大代表在审议时说。

  不过,黄彪从另一个角度认为,延迟退休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保压力,但实际上,解决社保压力问题并不主要来自退休年龄,而是来自社会保险的责任主体,即政府是最主要的责任主体。“目前我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征缴相关规定,对企业、个人的缴费比例、标准、责任规定得非常明晰,不过对政府责任规定则相当模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