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路线可否走得通
有人质疑,中间路线在现在的体制惯性之下,能否行得通?黄勇说,“区政合一”经过近一年的磨合和探索,虽然困难重重,但他认为这种介乎于两者之间的道路是存在的。
他承认,难度要比想象的大很多。表面看是管理形式的磨合与碰撞,实际是开发区和行政区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
两区干部第一次在一起开会,就出现了相互“看不懂”的情况。原开发区的干部对文件中所提的“双基”、“双拥”、“计生”等情况不熟悉;而原头屯河区这边的干部则对“招商”、“扩区”、“综保区”、“综合配套改革”、“签约”等概念非常陌生。
双方的不同,在磨合中不断展现,也使得合并后的双方工作人员多有不适。
在现开发区领导看来,这些不同之处也正说明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要能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舍去各自在体制上的痼疾,就可以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
黄勇介绍说,开发区区域边界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开发区管理机构除了要管理服务城市居民,还要管理外来人口以及社会治安等。这就需要开发区在经济开发的同时,肩负起土地执法、社会保障、农民补偿、劳动就业、教育卫生等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
过去,开发区遇到诸如教育、医疗、治安等问题,只好求助附近的行政区帮助协调解决,社会管理成本较大。由于当时的开发区是按大部制设计,一个部门对市里十几个部门,面对日益庞大的社会性事务,仅有600多名正式干部难以招架。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日益成为开发区亟须解决的“短板”。
而开发区的“短板”,却正好是目前头屯河区的长项,新区有着完善的干部队伍和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但在招商引资、服务企业、高效管理等方面,头屯河区却非常羡慕开发区。灵活的政策、专业的队伍、高效的体制,这一切都是行政区所欠缺的。
开发区(头屯河区)一位政策研究室负责人认为,开发区引进、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经验,辐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是我国设立开发区的初衷之一。而在现行体制下,地方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无法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态势和机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