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培养社工队伍任务紧迫 亟待建立配套利好政策(5)

2011年11月10日 08:57 来源:央视《新闻1+1》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解说:

  针对需求和提供之间的问题,从事过社工调查研究的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招生办主任白新睿建议,“社会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即便是有着专业资质的大学生也很难在两三年内胜任工作。高校应建立专业事件基地,将就业工作关口前移,让倾向社会工作大学生提高岗位适应性,提高大学生社工的岗位匹配度”。

  张羽:

  社工需要专业背景,其实在我们国家设立社工专业的大学并不少见,毕业的学生也不少,但一位老师告诉我说,这个专业的学生80%从毕业那天起就已经转行了,而在社会当中现实所招来的社工大学生,他们的专业又是五花八门,这种错位可以说让现实并不乐观。我们来看《中国社会工作蓝皮书》说,“目前我国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4千多人,大部分是非专业或者半专业人员,仍然面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对这项工作社会认知度低,也阻碍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那么在发达国家可以说社工是踏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个工种,经验已经非常成熟了,在我们国家的香港有人甚至这样说“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服务”,那么在香港应该说社工的培训、发展专业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我台香港站的记者史可为自小就在香港成长,下面我们就连线史可为,来了解一下香港社工的状况。史可为你好。

  史可为:

  张羽你好。

  张羽:

  史可为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在香港社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史可为:

  好的,其实在香港可以说一般的民众对于社工也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到大就有一个概念,你遇到什么你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能找社工去帮忙。我们在很多地方也能看到社工的身影,包括我们在每一个学校里面都有一个驻校的社工,比如说老师看到学生出现了包括在情绪或是行为上出现的问题,他们也会找社工帮忙跟进,看那个学生是受到了家庭或是一些朋友、同辈间的影响出现问题,从而可以提供一些援助。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知道香港的人口也非常密集,很多时候也出现一些家庭的问题,比如说出现家庭暴力行为的时候,除了警察会立案调查之外,同时他们也会跟社工去合作,看看到底那个家庭是哪一方面出现问题了,是经济上的问题,或者是他们居住的环境出了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源,然而也可以透过联系到各个不同的政府其它部门给他提供不同的帮助,从而可以避免再有一些比较严重的悲剧发生。此外,我们在香港也有一些非官方的志愿组织和机构,同时也会在不同地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也会透过社工在那些地区为一些年轻人或者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有益身心的活动。包括我快要结婚时候,也可以去找一些社工提供一些婚前辅导。可以说社工在整个香港来说,对整个社会生活健康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羽:

  史可为现在来看的话,社工已经深入到香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在专业化培养方面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

  史可为:

  香港的社工大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走上了专业化,大概到了90年代初,香港政府定了一套香港社工的注册制度,目前香港有7家高等学校都有提供社工专业培训课程,在每年都会有几百名的毕业生出来当社工。目前来说全香港有16000多名注册的社工,他们在各个方面也会提供一些不同的服务,其中包括有一些大学毕业生他们会在政府部门从事社工的工作。的确,如果在学生出来能到政府里面当社工,他们的工资每个月能拿到19000多港币,对一般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挺不错的学生,所以现在也看到不少的学生在选大学专业的时候,也会选社工这个专业,可以说现在社工也是一个挺抢手的一个专业。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除了政府以外,刚才也提到了香港也有不少志愿组织和非官方的组织,也会提供各个方面的服务,他们对社工的需求也是非常大。可以说在大学毕业出来,你当社工是不愁找出路,他们找工作也不难。同时,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香港一般的民众,其实多年以来他们已经对社工这个工作已经有非常的认同,对这个工作也非常的尊重,可以说也能吸引到不少的年轻人,他们如果有这个理想去为社会服务,他们也会愿意去投身这个工作和专业,也会让整个香港在社工行业上面能不断有人才,人才流失程度也不会像其它地方一样有一个比较高的流失率。

  张羽:

  我们稍后再继续探讨。刚才我们听到了香港的状况和经验,反观我们内地,一方面我们缺少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即使现在已经在岗的社工也面临着大量的人才流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