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7日,第四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11年年会将在北京举行。
20年来,国合会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架设了一座桥梁,也为引进世界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打开了一扇大门。
国合会发展状况怎样?面临哪些挑战?未来优先关注的领域是什么?环境保护部部长、国合会执行副主席周生贤就此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国合会已成为中国历史最长、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中外环发领域高层对话合作机制
记者:今年是国合会成立20年,作为高规格的环境政策咨询机构和环境决策智库,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发展情况。
周生贤:国合会1992年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是一个由中外环境与发展领域的高层人士与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级国际咨询机构,主要职能是向中国政府领导层与各级决策者提供前瞻性、战略性、预警性的政策建议,支持和促进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合会每5年一届,现在是第四届。中国政府已于2010年7月批准成立第五届国合会。
记者:您刚才谈到国合会是个高层次咨询机构,高层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生贤:国合会建立了高层咨询直通车机制。国家领导人每年会见出席国合会年会的委员,听取政策建议,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2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9次会见了国合会中外委员和代表。
国合会主席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它是中外合作的平台与双向共享的桥梁。中外专家联合开展研究,共同讨论形成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国合会已成为中国历史最长、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中外环发领域高层对话合作机制。
国合会对中国环境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既体现在当代,更显现于未来
记者:20年来国合会一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政策建议具体涉及哪些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促进作用?
周生贤:1992年以来,国合会坚持跟踪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领域的政策发展趋势,在污染控制、清洁生产、环境与贸易、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环境与健康、能源效率、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等领域开展了近百项政策研究项目,上千名中外专家应邀参加研究,完成了120余份政策研究报告,提出了150多项政策建议。
多项政策建议紧密结合我国环发领域内的政策需求,得到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对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政策的酝酿、形成和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合会对中国环境与发展历史的贡献和影响,理论领域主要表现在促进思想观念更新、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推动发展模式转变、推进环境法治、促进公众参与、运用市场机制保护环境等方面;实践领域主要表现在提出的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建议等。
有人说,国合会对中国环境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既体现在当代,更显现于未来,这一点也不为过。
记者:20年来中国的环境与发展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国合会的政策建议在其中产生了哪些实质性影响?
周生贤:我举几个典型例子。比如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2007年国合会第一届圆桌会议主题就是低碳经济。低碳在中国是一个新观念,而且尚没有政策支撑。国合会成立低碳经济课题组,就低碳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潜在影响,对能源与环境关系的潜在益处,进行了广泛的模型研究工作,为将来中国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张路线图。
再如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建议。2007年国合会“十一五”规划环境绩效评估课题组提出,要建立污染物总量排放削减机制。2007年以来,向降低总排放量的转变正在发生,“十一五”污染物减排目标圆满完成,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增加解决其他污染物。
此外,国合会开展的环境政策研究和提出的相关建议还推动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从2003年起陆续生效并得以实施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退耕还林条例等。
新一届国合会继续履行环境保护使命,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记者:今年是第四届国合会最后一年,未来10年又是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关键期,新一届国合会面临哪些挑战,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又有什么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
周生贤:在成绩面前,我们也应看到,当前中国环境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空气污染、水资源危机、生活以及工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废物、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疾病的潜在影响都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关注点。
未来10年是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实施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未来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下一届“国合会”在今后5年将按照促进区域环境和行业环境发展、做强环境管理体系、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指导方针,肩负起环境保护的重要使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框架内的环境目标,在国际社会和中国之间就环发领域的交流合作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履行我负责任大国环境责任,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顾瑞珍)